本鄉藝文推動之情形
第一節:水里鄉圖書館建館始末
本鄉鄉立圖書館於民國八十二年間於政府「一鄉鎮一圖書館」之政策下,受上級政府補助而興建,於八十三年十一月興建完成。
圖書館於八十三年十一月興建完成後,為便利殘障人員利用圖書館,乃向內政部申請經費,設立殘障專用電梯,至該電梯施設完成,圖書館總算全部竣工,而於民國八十五年七月四日正式落成啟用。民國八十八年的九二一集集大地震,該館亦無法倖免於難,同樣受強震的襲擊而受損,整棟大樓微傾,書架倒伏,尤其一樓地板突起、龜裂,不得不暫時休館。幸蒙公共工程委員會撥補新台幣六百五十萬元進行整修,本館始得於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復館。
該館係與本鄉民代表會同一棟大樓,代表會於一、二樓,圖書館在三、四樓。有鑒於圖書館在大樓之三、四樓較為不便,九十二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辦理公共圖書館空間及營運改善計畫,逐利用此機會將鄉公所原來之臨時辦公廳加以整修,作為圖書館之用,於九十三年五月一日搬入現址,於九十三年五月四日正式於新館對外營運。館舍配置為:服務台、閱覽區、視聽區、兒童區、書庫、參考書區、雜誌區、個人視聽及辦公室、研習教室等。
圖書館在國家圖書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立台中圖書館、南投縣政府文化局等上級單位撥發,本所編列預算購買及民眾踴躍捐書下,目前藏書已達四萬餘冊。
圖書館遷至新館後(六合街170號),由於館舍寬敞,停車方便,視野廣闊且優雅寧靜,確實是一個讀書的絕佳環境,相信定能吸引愛好讀書的賢人雅士與莘莘學子,讓圖書館發揮最大的功能。該館目前除圖書館之基本功能外,表演場所、較大型會議室等均付之闕如,亟待設法施設,以加強圖書館之功能,使之真正成為本鄉之藝文中心。
歷任圖書館管理員名錄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藝術文化的概說
整理撰稿:賴鴻儒
人類之異於其他高等動物之處,就在「藝術與文化」(以下簡稱藝文)。藝文包羅萬象,舉凡知識、信仰、倫理、道德、法律、審美、習俗、行動和取自社會互動的生存本領與習慣等,它是人類學習而得的總匯。它靠語言、文字等符號傳遞、累積、創進與擴散。從個人、家族、部族、族群,再從部族與部族之間的交互影響與融合,故一鄉里之「藝文」將呈現其文化的軌跡與社會關係的總和。
藝文的呈現,不外乎「真」、「善」、「美」三大領域(或有人再加上「聖」,聖的追求,多屬宗教靈修的領域,也有人把它併在「美」之中,蔡元培先生就有「美育代替宗教」之說)。這三大領域在文化形成之初,有其先後,先求「真」次「善」再「美」,真是真理、物理、現實、具現的物象,善是倫理、道德、規律,是互動的基礎,美是精神心靈層次的審美、享受、評價,其實它發展趨於成熟的過程中,這三大領域是交互作用的。
藝文是有其主軸的,即強調傳統的作為與民族性的表現是文化的重大要素。以此要素為基礎、傳承、擴散以至交流、融合、創新、進步,才不致於進退失據,因此,台灣近來一直強調本土化,發掘台灣文化的深層,並非固步自封,而是植厚根基。就像有人主張立足台灣,放眼世界;遙望天邊美麗的彩霞卻踩壞了身旁的玫瑰,這往往是進步後的省思覺醒,而想尋根,這也是政府興勵全台各鄉鎮編撰鄉志的原由。
從古至今,每一個時代都在追求進步,一種合理性、有效率、人性化的進步,套上當今最時髦、最響亮的口號就是「追求現代化」。每一個「現代化」後來通通走入「傳統,若有又死守「傳統」而遏阻「現代化」或追求「現代化」而揚棄「傳統」都是錯誤的觀念或作法。因為「傳統」有「現代化」的影子,「現代化」需要踏著「傳統」的軌跡前進,所以鑑古可知今;溫故而知新。
縱橫四百年來台灣文化,從「源起本土文化」注入西班牙文化、荷蘭文化、唐山文化、日本文化,在多種文化的衝激交互影響而形成另一種文化而不自知。在文化形成的過程中,種族人數的多寡、種族文化勢力的強弱,在一地區居留時間的長短,及掌握政治力的強弱,有很大的關鍵。再加上在此地人們的價值觀及擷取方向的差異,其變化已不復當年。綜合起來看,所形成的「台灣文化」雖以漢民族文代為基調但已有所區別。
本鄉境域的發展也當然受到「台灣文化」的影響。拓荒者進入本鄉境域,同時也帶進他的母文化植在這塊土地,如果此地原文化較弱勢就會取而代之,如果旗鼓相當,則由互相排擠、尊重,到相融合而形成新文化,若較強則會「入境隨俗」,從水里鄉境現有的文化情況,應屬前者。此地文化以漢民族文化為主。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双龍茶業/双龍茶園
位於海拔1600公尺,高山氣候冷涼,早晚雲霧籠罩,平均日照短,讓茶樹芽葉苦澀成分降低,進而提高了茶葉的甘味。同時因日夜溫差大的緣故,茶樹生長緩慢,茶葉芽葉柔軟,葉肉厚實,果膠質含量高等等,這些都是高山茶所展現出的特性。此外這裡的茶葉多以山泉水灌溉,甘醇美味,具有濃厚的高山冷冽茶味。可說是台灣高山茶最頂級的茶品,在市場上相當搶手。茶園主人由施肥到製茶都是自有生產與銷售,無盤商的酬庸,所以品質是可以拍胸保證的。
![1708.jpg 1708.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mei553/4af3bb915e0ef.jpg)
服務項目 |
高品質高山茶生產、銷售 |
營業項目 |
茶樹種植、有機肥製造、高山茶產銷 |
聯絡人 |
李瑞明 |
訂購專線 |
049-256 0401 |
住址 |
南投縣草屯鎮玉屏路164-1號 |
營業時間/停車場 |
9:00 ~ 17:00 / 方便停車 |
網站/部洛格 |
http://www.twindragon.com.tw |
電子信箱 |
twindragontea@gmail.com |
|
|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梅子製品伴手禮
梅子是鹼性食品之王,多吃梅子可以養顏美容!梅子果實是一種天然機能性的食品,雖呈酸味,但在體內經消化吸收後會形成鹼性物質,使人體保持健康;經常食用梅子可以幫助消化,養顏美容,保持精神旺盛。故梅子可說是現代人之最佳養生食品。
推薦商家
梅子博物館 http://www.553.com.tw/a-13.html 或點選圖片進入店家主站連結
![梅子博物館15.jpg 梅子博物館15.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mei553/4a8fe4064c95e.jpg&width=241&height=196)
梅子博物館成立於1998年,是由梅子達人王氏家族第三代所設立,以販賣各類優良台灣梅製品為主題的形象商館。多年來王家苦心鑽研梅子醃漬工法,終於在2002年一舉爆紅揚梅吐氣,勇奪行政院農委會全國金梅獎第一名。經過廣大消費者的口碑與支持,梅子博物館現已逐漸發展為梅製品與各類休閒食品專業銷售與宅配服務店家,透過親切的服務與方便的購物方式,提供消費者最好的服務。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地人文之開墾
林朋(林詳)
《台灣通史》列傳記載:林詳,泉州人,居彰化之鹿港,聞內山土廣而肥,足以致富,遂鳩集資本,募佃農,以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至牛轀轆,開墾竹仔腳山之南麓。鑿渠導水,以溉其田,凡百數十甲。越數年,為大水所没,僅存二十餘甲。
據考據,林詳應為林朋,早期可能因音誤將「林朋」寫成「林評」(音同字不同),之後筆誤將林評的「評」寫成「詳」。林朋後為原住民殺害,牛轀轆人後來將他的遺體(傳聞只剩內臟)設祠埋葬,供奉他為「開基祖」。現今永興村民每戶人家輪值一星期,負責於早、晚至林朋祠上香、奉茶。
當地村民供奉林朋先生,宛如當地的地基主、土地公,據說有農人因牛隻失蹤而上香向先生禱告,果然不久即找到牛隻;當地人祭拜先生,也因其庇佑而農作豐收。
據傳先生的後代現住信義和社,曾將先生之神主牌請回,但家中不安寧,顯示先生較願意留住在牛轀轆,從此先生之祠堂(建於日治時代,原位於大樟樹附近,後移至現林朋巷150號劉宅對面)即永遠長駐牛轀轆,保佑當地後代子孫。
(口述:永興村藝文工作者賴鴻儒 撰稿:蔡雅芬 )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里在地人文之人物篇
綜觀歷史之浩瀚,人物乃為歷史時空長河中,穿梭撰寫之人,若說人物是一本鄉志之靈魂,實不為過。
本鄉位居台灣中部山區,早期至本鄉開墾的先民,多於日治大正以後湧入,若依本「人物志」所擬傳之本鄉重要人物介紹,遷移至本鄉定居的人士,多於大正九年至大正十四年(西元1920年至1925年),以及昭和十年至昭和十九年(西元1935年至1944年)為多,此移民湧入之時間與日治大正九年日月潭電廠水力工程之興建大有相關。
「水里鄉志人物篇」收列人物之依據為:第一個過濾原則為此代表人物需已於鄉志撰寫年(民國九十四年)以前去世。第二邀請熟悉本鄉發展之長輩們共同討論提供對地方甚有貢獻人士,或於某方面表現特殊之重要人物之名單。第三再由編撰團隊評估列出第一次人選表。第四邀請鄉公所正式評估,最後依人物特性,分別整理歸納出:開墾、政事、木業、醫師、經濟、地方軼事等篇章。
在調查訪問過程中,編撰團隊發現水里鄉是一個很年輕、充滿潛能的鄉鎮,但其早期歷史資料多概括在集集鎮的發展史裡,本身的代表性資料相當稀少,經審慎評估此特殊性,編撰團隊(特別是重要的在地編撰人士)逐漸產生一共識,希望能一步一步的採探水里鄉開創先驅們的奮鬥事蹟,凝聚出一部具「在地精神」的人物志,讓它在水里鄉的小孩、大人、學校、民間口耳相傳,慢慢發酵、沈澱、轉化出水里鄉的「在地新文化」。故在文體方面特採生動、白話的寫法,表現口述者詳實、充滿回憶的故事特質,讓先人們早期的生活、文化景象、堅毅奮鬥的意志力,栩栩如生地再現,讓後人勉懷前人之辛勤拓墾、純樸努力、為善常樂之精神,凝聚出水里鄉自己的新文化,進而化為水里鄉新的行動力。
在撰稿著記方面,則特著重日治時期戶籍出生、去世背景資料之校正,以及該人物於何時遷移至本鄉、所居何地。人物編排順序則依其出生先後次序及特性分別收錄於各篇。但因時間消逝,許多重要人物之後代或遷出,或對先人之記憶甚少,追索不易,加上作傳者才學薄淺,致本志恐怕有疏漏或誤失之遺憾。故盼望本志出刊後,各界人士不吝賜教,繼續追尋、提供、校正前人之事蹟,大家共同來為「水里」-我們的家鄉作傳。讓行善為樂、對鄉民有貢獻的長者,能萬世流芳,為後世效法,以匡正人心,共同成就本鄉為有福報之地。
資料來源:水里鄉志/水里鄉公所出版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化蛇窯
第一節:源起
水里蛇窯源自民國十六年,南投製陶師傅林江松鑑於水里當地陶土質佳,且又生產大量木柴,遂舉家遷徙至水里水沙連(現址),砌築窯爐生產陶器至今。水里蛇窯窯身甚長,以土磚沿著山坡地形堆砌而成,遠遠望之似蛇之形,遂將此窯命名為「蛇窯」。
明朝末年,鄭成功率兵駐紮台灣,從事反清復明之使命,史書即有記載當時鄭氏之部將,陳永華將軍屯兵於今六甲鄰近地區(目前台南縣六甲附近,仍有關於兵營之地名,如新營、柳營、下營等),「教匠取土燒瓦」(明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但鄭氏經數度的渡海赴大陸進攻功敗垂成後,於是乎就令官兵解甲歸田或經商或屯墾等,在台灣各地士農工商而落地生根,其中不乏有熟悉製造陶器之技者,據信這就是台灣陶藝的開始。
第二節:質樸與黃金年代
日治昭和二年(西元1927年)一位製陶師傅林江松先生,來到了水里地區,鑑於當地為木材集散地,易於取得燒窯所需之豐富燃料,且附近陶土品質甚佳,極為適合設窯製陶,因此依水里鄉頂崁之山坡地形以土磚砌窯,定居下來開始製造陶甕。傳統柴窯乃是利用熱氣上昇原理,在窯內形成熱氣迴流;燒出的陶器質地甚佳,鏗鏘有聲而廣受好評。
水里蛇窯是台灣現有最古老、最具傳統鄉土文化的柴燒窯之一,以木柴為燃料,當柴灰落在坯體上之際,會產生豐富的色彩變化和樸拙的質感,而蛇窯用木材去燒,進而利用溫差的特點,可燒出不同溫度的柴燒質感的作品;是現代的電、瓦斯窯所不能呈現的特有風格也。當時為農業質樸的年代,主要燒製一般家庭使用的各類器皿如碗、盆、盤等,也有燒製家用的大小齊俱甕缸。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戀戀車埕
第一節:初始
車埕在清代之前為水社番獵場,日人治台後,漢人開始入墾之時稱為「牛車寮」,顧名思義可以得知,在當時已經有運送蔗糖的牛車聚集於該地;日人後來大力推動台灣各地糖業發展,在埔里糖廠建立的同時,日本人也進行鋪設由埔里至車埕之輕便車鐵道。這種輕便車行駛下坡或者平坦車道,是藉由人力推送跟煞車的,至於上坡時候則便藉以牛隻拖曳。
在到達車埕之後,於車埕站轉運上糖廠五分車鐵道,利用蒸氣動力火車頭,運出到彰化二水站,再藉由縱貫的西部幹線轉送南北港口,以海運出口日本和世界各地。當時車埕站周邊地勢平坦寬廣,由埔里運送蔗糖的台車,往往高達百餘台之輕便台車停放於此,於是開始有人用閩南話的車場(停放車輛的廣場),稱呼這個地方,漸漸此處因此而得以「車埕」之慣稱也。
第 二 節:變遷
集集支線是為建設大觀一廠而修築(日治時期稱之為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民間因所在之地景而俗稱為墓碑潭發電所;後又因不雅而改稱為門牌潭發電所。),鐵道於西元1922年竣工完成,雖然鐵道之末端是直通至電廠處,但為管制這浩大的電廠工程順利進行,因此乃藉以車埕之寬闊腹地,作為管制進入電廠工程前方之鐵道終點站。龐大的電廠工程,聚集了數千的工程技師、建築工人等等出入;再加上輕便車與集集線的川流不息客貨運輸中,源源不絕的建廠所需之眾多工事物料,經縱貫線鐵道二水站匯轉入集集線車埕站,亦因應而生了許多的相關搬運工人,所以為車埕帶來了空前未有的熱鬧景象。直到西元1937年電廠完工,工程人員陸續撤離,車埕小村再度恢復原來的樸素平靜。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