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在地的木業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第七章 回顧與展望

第一節:生態影響
從清末開始墾殖山林算起,至日治的官營主管伐木,以至民國三十四年到七十八年七月官營伐木完全終止,這一百多年來之伐木,對於台灣的森林生態可說是浩劫之過程!尤其是民國四十年至六十餘年間,這二十幾年的大量砍伐森林幾乎殆盡。
台灣森林因為有著地形複雜,且氣候多種多變的特性條件下,得以孕育出高歧異度的各式各樣動植物生存。台灣保有維管束植物計約四千多種,候、留鳥類近五百種,一百二十多種淡水魚類,近六十種各類哺乳動物,以及數量龐大的近五萬種昆蟲,如蝶、蛾、蜻蜓、甲蟲等等。大量的伐木行為及單調經濟樹種之造林,對於那所有野生動植物都是嚴苛的生態扼殺。
誠如老一輩所言「先顧飽肚子,再顧佛祖」,當時艱辛年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盡可能地善用一切資源,無非只是卑微地圖個三餐溫飽;這是生活現代物質豐富的我們難以想像而體會的。這些伐木黃金盛況,雖然是以生態嚴重破壞而來換得,但是這畢竟是許多人當時賴以為生的依靠;因此身為後輩的你我何忍盡是數落而已。
所幸民眾逐漸覺醒生態之重要性,藉由環保人士多方活動與抗爭,進而導致政府逐步改變林業經營方針;林業主管機關林務局由伐木的事業機構,改制為公務機構的林務局,日後著重於森林的保育,發揮森林的公益經濟效用。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大地需要森林來包裝。森林是大地之母,是水的故鄉,它提供氧氣,涵蓋水土,保育土壤,它具有延緩集流時間,降低洪流的功能。對於地勢陡峭,雨量時空分布不均的台灣而言,森林可以說是台灣的命脈,雖然目前台灣森林面積約占本島土地總面積的五二%,但以林地淪陷速度之快,實在不能不令人憂心。林業生命應長遠,我們期望大家在追求高的生活水準時,也能落實環保,配合「永續發展」的林業理念,讓青山重現綠意盎然「黑森林」蓊鬱景象重生再現。
第二節:觀光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六章 水里的木業與生活

第一節:水里木材之伐木、產銷與搬運
早期木材的貯存,針葉一級木如紅檜、扁柏、紅豆杉等從山上砍伐後,為了防止龜裂,就儲於水池中,如振昌公司在車埕即設有「儲木池」,現已作為木業史的解說館。一級原木主要是外銷到日本,而標售的木材行更遍及各地,有遠從羅東、花蓮來的。當時進進出出的車輛甚多,據訪問耆老口述指出約有二百多輛,貨運行家數有36家,托運行生意可以說是熱鬧非凡。
搬運木材的工作由當時的「運林股」負責策畫,大致分卡車、火車兩種運送方式。林業最風光的時代是民國四十五年至六十年之間,本鄉為最大轉運站。當時運木材的卡車就有三十多部,每天穿梭在高陡的窄道上,把木材一批批的運送下山。其中於由孫海先生所自費興建的丹大林道,即為專運木材而開闢,於民國四十七年開闢的丹大林道深入中央山脈六十多公里,已達花蓮縣境內了,這雖代表著光復台灣森林開發史冊上光輝一頁,但卻也因此林道之開闢,而開始侵蝕著這原始而美麗的森林。

民間通稱「孫海道路」的丹大林道(振昌木業提供)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五章 水里鄉木業黃金時代

根據歷史的記載,本鄉早期行政範圍隸屬集集鎮轄下,而集集鎮早在光緒十六年(西元一八九○年)清廷即派駐委員,征收樟腦稅。甲午之戰後,台灣割讓日本,光緒廿二年(西元一八九六年),日本即在集集設置憲兵屯所,爾後改設集集辦務署、南投廳集集支廳、集集庄役場地方行政機構。直到台灣光復後第二年(即民國卅五年)政府劃編台灣省行政區域,旋即改為「集集鎮」。
集集鎮原本是荒山僻壤,亦是本省原住民族群雜居之處。自清乾隆三十六年(西元一七七一年)才有來自福建省漳州人士數人在湳底、公館(現為集集鎮林尾里)等地從事開墾,此後逐漸遷入者,與日俱增。後來集集線鐵路以此為中心站,魚池、水里、日月潭等地的人民,如有要事都必須來集集辦理,尤其當時中寮、社寮、水里地區所採收之香蕉,必須運到集集集貨場,也因此來到此買賣的人,日漸增加,所謂「集集」之稱不脛而走。
但後因水里鄉為鐵路集集支線的終點,也是進入玉山、阿里山山區的起點,交通流量大,人口、商品的交易流動頻繁,逐漸地,集集鎮原有的風光,就由水里鄉取而代之。當時集集街役轄管之水裡坑,因電廠興建,又生產香蕉、木材等重要外銷農產經濟物資,因而來自台灣各地之工人紛紛湧至。當時水裡坑市街相當熱鬧,據民國三十九年至六十一年間工商登記資料,光是旅社就有三十五間,酒家茶室餐廳等有三十二間,料理店(餐廳)相連,成為非常熱鬧的市街,並擁有「小台北」之稱號(詳見住民篇、交通篇)。
民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是水里外銷木材的黃金時代,當時與木業相關的店家,包括木材行及製材工廠、家俱行,總計有98家之多,貨車約有二百多輛出入,旅社有三、四十家,水里鄉熱鬧非常,因為當時商人都必須來水里買木材,然後再將買好的木材派送貨車運出去,並住在水里,來自台灣各地的工人並於水里居住,故聚集相當多的人潮。從事木業的人花錢「阿沙力」,水裡坑市街繁榮,入夜燈紅酒綠,來自各地的人物豪傑在此聚集,成為許多老一輩水里人共同的回憶。
第一節:水里鄉林業巨子-孫海先生與振昌木材行
孫海先生字揚波,民國六年二月八日生於台灣省雲林縣,先生幼年失怙,家道寒微,與母親、兄姐清苦度日,小學尚未畢業,即受雇木肆,間以捕魚蝦蛤蚵度日維生。十四歲開始販賣廢棄材,以供人作燃料並從事伐木,生活備嘗辛苦(另詳見人物篇)。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木業篇
第四章 水里鄉木業發展沿革─台灣光復

第一節:經濟與保安之矛盾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完全結束,日本政府向盟國無條件投降;同年八月二十八日國民黨政府任命陳儀為台灣行政長官,趙連方為農林處長。同年十月二十五日正式受降接收台灣而光復,成立台灣省行政公署,當月三十一日成立台灣省接收委員會。
台灣省公署設置有民政、財政、工礦、教育、農林、交通、警務、人事、會計等處;農林處內設有林務局,林務局下初設有林政、營林、經理、林產、總務等五課,技術、會計、統計等三室。
光復之初,林務局負責接收日治時期的山林事業,大致沿襲日治時代的林業經營方向。原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在台大肆搜刮,森林砍伐甚烈,加上地方紛紛趁日本投降政權轉移之際而紛紛盜伐,使得森林破壞嚴重,故戰後政府曾下達伐木之禁令。但隨後國民黨政府於大陸敗轉台灣,因此國家政策打著「反共復國」旗號,而各種經建極待恢復,處處需材孔急,於是重開禁伐木令。民國四十一年,政府提出第一次四年經建目標:「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基於此發展工業的考量,國家即存在著一股強烈的森林資源開發利用的力量,將山林視為財政收入培養工業發展的一部份。
民國四十五年,台灣完成第一次航測,為台灣地區第一次全面性檢討森林資源的現況與特性,並以此作為林業經營之準則,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四十七年即公布「台灣林業政策經營方針」,採取保安與經濟並重原則。其政策宗旨為:「為達成民生主義之理想,台灣林業應依保護經營之原則,為全體國民謀取永恒之福利,注重森林的保安功能、保持水土、減少旱潦、捍止風砂,以保護農工生產、調節氣候、美化環境,以增進國民康樂,並發揮森林之生產功能,永續供應國民所需木材及其他林產品,發展森林工商業、增加國民就業計畫、促進社會繁榮。」其重要條例如下:
一、森林因國土保安之需要,經政府化為保安林者,不論所有權誰屬,應以公共利益為重,合理經營,永保森林被覆,必要時得收為國有。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木業篇
第三章 水里鄉木業發展沿革─日治時期

後來清朝因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失敗,而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清光緒二十一年(明治二十八年,西元1895年),日軍開始入據台灣,首任的台灣總督是樺山資紀,當時掌管台灣林業的首長為民政長水野遵。
樺山資紀與水野遵早於清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便授令來台多方刺探,整個台灣海線圖、潮汐表早已調查完全,甚至也多次登陸勘查諸如人口、物種等;已然做好佔領殖民台灣之各項準備。
第一節:日領初期政策方針
明治二十八年九月(西元1895年),民政長水野遵提出「台灣行政一般」之調查報告書,有關台灣林業政策處理及構想如下:
1.鼓勵日人移民來台,尤其以台灣東部優先,林野放領開墾,礦山劃分開採。
2.著重番民撫育事宜,開山通路教化番民,化生番為熟番。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木業篇
第二章 水里鄉木業發展沿革─日治前

水里鄉的木業發展沿革象徵了先民的另一黃金成就,值的後代子孫謹記在心,筆者依其歷史興衰過程粗分為三期,一為日治前,二為日治時期,三為台灣光復時期。日治前又可分為荷據時期、明鄭時期、清領初期、清領中後期,將在本章中詳述;並將水里鄉木業最重要的「黃金時代」另闢第五章討論,其餘各期詳後續章節。少。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台灣府向北增設彰化縣〈現今的北至台中縣大甲,南抵雲林縣虎尾〉,以期朝北逐漸掌控。
荷據與明鄭時期最為興盛的森林副產品鹿皮〈水鹿、梅花鹿〉,當時年輸出口曾經高達二十萬張,清領時期平原一帶捕獵鹿皮業以衰退,所以原來平沃獵鹿場,皆開墾成為良田而種植稻米、甘蔗等。當時內山仍為各番社自治,山區還是有為數甚多的野生鹿、羌,且各番社仍然需以鹿、羌皮繳交,以折替稅負作為清朝官員餉銀。
清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清廷決定台灣、澎湖兩地之所有戰船歸於台灣負責修造,因此開辦了軍工料館,並設立造船廠,採伐山區樟樹作為修造戰船所需;於是北至淡水南至恆春的沿山樟樹,盡皆歸屬於官有林木。
第四節:清領中後期
清領時期民眾慣稱台灣中央山脈西部地區為前山或山前,而山脈東部之花東一帶稱為後山或者山後,淺山丘陵為外山,高峰深山為內山;這樣的慣稱延至民國六、七十年代,百姓仍然於口語及歌謠中如此沿用。
清雍正年初間開始因為設立軍工料館及船廠,而需入內山砍伐樟樹,當時內山為各番社之平埔族、原住民勢力範圍,因此清廷官員必須委由民間之匠首〈負責擔任主導伐木之首領〉承攬,而由匠首再透過土生仔〈漢人入贅於平埔族、原住民所生之後代〉,才能夠藉以溝通導引平安入內山伐樟;匠首在官廳默許下,除伐樟供官廳所需得利外,更能就近利用樟樹殘枝熬製樟腦獲利。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木業篇
第一章 水里─「小台北」之美稱

西班牙人首度航海途經台灣時,不禁脫口而出:FORMOSA!可見當時的台灣定然是鬱鬱蒼蒼的茂盛森林之島。這個福爾摩沙之稱號,至今仍然常常為中外人士所使用,雖然台灣的名稱古來至今有鯤島、夷洲、臺員、、等等。
水里鄉正位居於台灣島的心臟區,台灣島茂密青翠森林是因為有著多項先後天條件,山多平地少是最主要原因之一,台灣有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等,這些高度三千公尺以上的山脈縱貫整個島嶼南北,山地面積約佔全島的百分之七十八。其二因原住民早期人數稀少,且當代尚未有經濟因素而伐木之行為。其三再加上台灣地處亞熱帶,氣溫極為適合林木生長,而且四面環海因此水氣溼度充足。其四更因為高山的關係,台灣有著得天獨厚具備了寒帶、溫帶、亞熱帶,甚至熱帶地區之氣候條件,因此除森林資源豐富外,更具備有樹種極為多樣性之特點。
南投縣是台灣唯一不靠海的縣份,這正像位於台灣之心臟,而水里鄉恰位於南投縣出入山的要衝之口;導致在伐木興盛年代,水里鄉有著無比重要之地位。雖然往昔的繁華落盡,但是當年的空前盛況,造就了水里鄉的木業黃金時代,也擁有了「小台北」之美稱,這是老一輩茶餘飯後所津津樂道的,也是後代子孫所該深入傳頌的,請慢慢的進入本篇水里鄉木業興衰發展的歷史回溯中。

丹大山區未經砍伐之蒼翠原始山林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車埕木業館 見證台灣木業發展史

木業館.jpg 

最後的車站―車埕,曾經是一個因為木業而興起的山城聚落,在1960年代極為興盛,造就了車埕的繁華歷史。為了完整呈現這些歷史與文化背景,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振昌木業的舊廠房重新整修、換裝、設計之後,打造一座木業展示館,讓參觀的遊客可以深入瞭解木業文化與歷史。

  木業展示館將重現早期木業生產及運輸過程,供遊客參觀,提供民眾知性旅遊的好去處。經營方向以教育為宗旨,達到社區總體營造為目標。而木業展示館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吸引旅客入館分享,透過在地生活化的典藏、展示、教育和解說,探討木業藝術境界;此外,木業展示館營運特別重視教育內涵,透過體驗活動,提供導覽解說服務及各式旅遊活動來推展知性之旅。

  木業展示館空間設計包含:一樓大廳、視聽室、展示館、戶外展覽區、紀念品販售區、木工DIY區和台車體驗區,遊客還可動手製作簡易木製品、體驗早期使用台車運輸木材的經驗。二樓有展示室、空中觀景走廊─建築物觀覽、空中觀景走廊─台車坡道與吊車觀覽、簡餐部,總面積1449平方公尺,展示館外還設有休閒遊憩區與草坪,供遊客休憩。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木業館老照片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車埕是集集鐵道的終點站,是中台灣過去林木輸出的轉運站,也是木業製造中心舊廠房的所在地,由於車埕的地勢平坦、腹地廣大,當時由埔里運出的蔗糖皆在車埕裝車轉運,經常有二百多台的輕便車在此停放,於是大家都稱呼「車場」,久而久之就演變成「車埕」這個名字。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