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藝術文化的概說

整理撰稿:賴鴻儒

       人類之異於其他高等動物之處,就在「藝術與文化」(以下簡稱藝文)。藝文包羅萬象,舉凡知識、信仰、倫理、道德、法律、審美、習俗、行動和取自社會互動的生存本領與習慣等,它是人類學習而得的總匯。它靠語言、文字等符號傳遞、累積、創進與擴散。從個人、家族、部族、族群,再從部族與部族之間的交互影響與融合,故一鄉里之「藝文」將呈現其文化的軌跡與社會關係的總和。
藝文的呈現,不外乎「真」、「善」、「美」三大領域(或有人再加上「聖」,聖的追求,多屬宗教靈修的領域,也有人把它併在「美」之中,蔡元培先生就有「美育代替宗教」之說)。這三大領域在文化形成之初,有其先後,先求「真」次「善」再「美」,真是真理、物理、現實、具現的物象,善是倫理、道德、規律,是互動的基礎,美是精神心靈層次的審美、享受、評價,其實它發展趨於成熟的過程中,這三大領域是交互作用的。
藝文是有其主軸的,即強調傳統的作為與民族性的表現是文化的重大要素。以此要素為基礎、傳承、擴散以至交流、融合、創新、進步,才不致於進退失據,因此,台灣近來一直強調本土化,發掘台灣文化的深層,並非固步自封,而是植厚根基。就像有人主張立足台灣,放眼世界;遙望天邊美麗的彩霞卻踩壞了身旁的玫瑰,這往往是進步後的省思覺醒,而想尋根,這也是政府興勵全台各鄉鎮編撰鄉志的原由。
從古至今,每一個時代都在追求進步,一種合理性、有效率、人性化的進步,套上當今最時髦、最響亮的口號就是「追求現代化」。每一個「現代化」後來通通走入「傳統,若有又死守「傳統」而遏阻「現代化」或追求「現代化」而揚棄「傳統」都是錯誤的觀念或作法。因為「傳統」有「現代化」的影子,「現代化」需要踏著「傳統」的軌跡前進,所以鑑古可知今;溫故而知新。
縱橫四百年來台灣文化,從「源起本土文化」注入西班牙文化、荷蘭文化、唐山文化、日本文化,在多種文化的衝激交互影響而形成另一種文化而不自知。在文化形成的過程中,種族人數的多寡、種族文化勢力的強弱,在一地區居留時間的長短,及掌握政治力的強弱,有很大的關鍵。再加上在此地人們的價值觀及擷取方向的差異,其變化已不復當年。綜合起來看,所形成的「台灣文化」雖以漢民族文代為基調但已有所區別。
本鄉境域的發展也當然受到「台灣文化」的影響。拓荒者進入本鄉境域,同時也帶進他的母文化植在這塊土地,如果此地原文化較弱勢就會取而代之,如果旗鼓相當,則由互相排擠、尊重,到相融合而形成新文化,若較強則會「入境隨俗」,從水里鄉境現有的文化情況,應屬前者。此地文化以漢民族文化為主。

       文化是穩重的動態體,我們往往不自覺生活在其中受其薰陶,也把不合時、地者漸漸抛棄而不以為意。近三、四十年來由於交通更發達,科技更進步,與外界的接觸更頻繁,不只是台灣,甚至與世界文化的接觸更容易。此地文化的質變與進步的過程,令人處在「傳統」與「現代」的迷團中。當我們驚覺時代的改變,而且變得相當「五里頭」,變得相當不可思議時想再回頭去尋找「過去」時,無論是實物文明亦或精神文化,總覺得,難難難。不過,有心人士的想法是「此刻不做紀錄或統整,將來會更難,而且會後悔」。
本鄉志編輯小組,列有藝文篇,起初基於這是本鄉大紀事,所以義不容辭參與其中作為資料提供者、協尋者的義工,不料如台灣俗諺所說「公親變事主」從輕輕鬆鬆在旁邊指指點點,至主其事時,才發現其中的難處:
1.本鄉屬內山縣的內山鄉,從表面看來,開發較晚文化單簿,需要用心用力去發掘。
2.早期人民進入內山鄉以討生活拼經濟為主,並不在乎文化不文化。畢竟它是「行有餘力」之事。
3.早期拓荒者是有其文化,但因不重視而淹沒不顯,鄉人家中確實有不少鄉土民俗文物,而不自知,也不為人知,任其廢置、損壞,甚至丟棄,非常可惜。這需要有心人士去發掘,也需要鄉人的體認與配合。
4.鄉野調查需要量很大,也需要很多人力與時間,而且對資料的查證、過濾、整理的工作也相當艱鉅。
5.九二一大地震對編彙鄉志而言,也是很大的打擊,鄉公所幾經搬遷,資料以致無可徵引,鄉民在忙亂中重建家園,把珍貴的文物資料當作垃圾丟棄,使編彙工作難上加難。
6.本鄉志從籌備、定案、定綱目幾經折騰,而蒐集資料、鄉野調查、訪問鄉賢及編撰的時間相形之下變得短促,以致有捉襟見肘之感。
7.在時間與人力不足的情況下,有些主題的縱線,斷斷續續無法連貫,橫向的連結更是困難重重。
在無法推辭下,「斗膽」接下編撰鄉志藝文篇的工作,「自我安慰」這是個有意義的工作,雖然有困難,但非絕對不能突破。心想:找幾位對各個主題有興趣,有投入的朋友來撰寫,不但能較深入而且可減輕個人沉重的負擔,不過如意算盤打得並不如意,好不容易也有人「斗膽」承接,可是到頭來給我的答案是「想不到撰寫有根有據的東西真難,請多給我一些時間」。時間到了還是交不出來,情急之下,只就所知的一、二,以偏窺全,以微示鉅,難免有瞎子摸象之譏,真實遺憾。遺憾之餘,也真想使藝文篇能有較完整的面貌呈現。很期待有心人士能站出來直指缺失,提供資料,彌補疏漏,在此提供一個地址:「水里鄉永興村150號,水里鄉圖書館牛轀轆圖書分站」,接受您的指教。
參考各鄉鎮志的體例,本篇不能免俗,就文化具體呈現的題材來敘述。

資料來源:水里鄉志/水里鄉公所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