槑休閒農業區 採梅兼發呆好地方

槑,讀音與字義都同「梅」,大部份的人都不會讀,乾脆發音成「呆呆」,這裡的人也不以為意。這個呆呆的農業區位於南投水里上安村,大部份人種梅為生,冬天有梅花可賞,春天則是青梅採收時,區內還有酒莊、餐廳、民宿、有機蔬果農園,旅遊選擇多元,4/10將舉辦採梅季活動,安排有社區導覽及DIY等一日遊行程。

 上安村是沿著陳有蘭溪支流三廍坑溪而立,這裡在桃芝颱風受創嚴重,但歷經10年整建,已看不出當年災害的影子,又回復成整齊而美麗的山中村落,人們在此恬適地過日子,不是熱鬧的觀光景點,但總有識途老馬留連於溫暖的人情與無法取代的山水美景,一訪再訪。

 鵲橋是上安村的代表景點,不過,聽起來很浪漫的橋名,卻是為了救災防災所搭建,因為在桃芝颱風時上安村因溪水暴漲變成兩座孤島,鵲橋興建之後南岸與北岸終於可以相連。十六集戶也是桃芝之後才有的,是受災戶的新住宅區,因為造型時尚有「小比佛利」之名。如果想要採果,謝謝農場的有機農產品很得都會人青睞,上安香菇農場則是另一個休閒農業旅遊點,此外還有生產高品質梅酒、葡萄酒、梅精的奕青酒莊,以自然簡單為生活主軸的老五民宿餐廳。結束行程時,也別忘了帶上一支以梅枝製作的「呆呆筆」做紀念。

 4月10「暢旺上安休閒農業」採梅季活動,將於上午10時在上安香菇農場開幕,接著進行包含鵲橋的社區導覽,用過午餐之後會有?纗]筆DIY、脆梅DIY活動,並由茶葉達人教您分辨茶的特性,讓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茶葉。摸彩的獎品很特別,最大獎是一棵梅樹一年的收成。活動資訊請洽www.grgr.tw/index.asp?item_id=8

noe newa記者王以瑾/南投報導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里上安村 醃梅、賞螢、鄉村行

梅子 

春天的鄉間總是熱鬧無比,田裡忙著春耕的農人,梅樹上掛滿鮮綠的青梅,枝頭唧喳不停的鳥兒,夜裡庭院點點的螢光,讓人覺得愜意而悠閒。

四月暮春來到水里上安的老五民宿,田園風情、綠意盎然,一種閒適而悠閒的氛圍由冉而生,緩慢的步調、少污染的生活園地,讓人享受一段全然放鬆的田園鄉村之旅。

  四月,也是老五的採梅季節,清脆豐滿的青梅高掛枝頭,來到這裡,白天體驗醃梅的樂趣, 到了晚上,還有蛙鳴、螢光伴著濃濃茶香,「醃梅、賞螢、鄉村行」,就是如此愜意。此外,老五也推出慶豐收採梅專案,讓遊客享受水里的特產魅力。(攝影/范綱武)

 老五民宿:http://0492821005.travel-web.com.tw/

【大台灣旅遊網TTNews記者范綱武】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投客家桐花祭 桐花初綻.含羞迎賓

油桐花 

2010南投縣客家桐花祭「桐花飛舞.悠遊客庄」活動,即將在埔里鎮、國姓鄉、魚池鄉、南投市、中寮鄉、水里鄉轄內陸陸續續粉墨登場,遊客除了賞花,還可以結合南投景點,規劃一系列的旅遊活動。

 南投縣政府表示,今年桐花受氣候及去年年底開花影響,將較去年提前且無法非常茂盛的綻放山頭,然為讓民眾感受豐富客家意象景色及好山好水的自然資源,特別結合各鄉鎮市公所及轄內社區、社團等資源,以桐花歌、桐花舞呈現桐花祭的意象,歡迎大家到南投體驗好山 好水 好客的在地客家文化。

   南投桐花祭各區活動內容,烏溪旅遊軸線包括埔里區:4/10於牛耳藝術公園舉辦「埔里桐花香客家情」活動,包括:客家與桐花、桐花音樂欣賞、舞蹈演出、在地農特產品展售、藝文作品攤位展示等。國姓區:4/11於北港村後頭厝休閒園區舉行「桐花山谷.山水.山歌對話」活動,包括:挑擔上山崗、山歌擂台、客家歌舞表演、茶席打嘴鼓、鐵馬永結「桐」心等。魚池區:4/17於五城村梢楠園則是「油桐林再生暨賞螢活動」活動,包括:油桐樹植樹活動、客家歌曲演唱、客家書畫家與品茗饗宴、靜夜賞螢聽桐花等。

   至於濁水溪線則有南投區:4/18於南投市鳳天宮有「桐飛八卦鐵馬、健行賞桐趣」活動,包括:桐花步道健行學客語、客家挑擔競速比賽、音揚八卦、桐花商品展售、客家粢粑DIY及品嚐、藝術市集工藝教學等。中寮區:4/24於北中寮客家會館舉辦「桐花.相約相思千萬年」活動,包括:藍染文化傳承、文化活動(懷舊賞析-客家老照片、客家歌謠音樂會、民歌演唱會等)。水里區:4/25於新興村吉仙宮前面廣場舉辦「鹿寮坑桐在藝起音樂會暨健行賞桐花」活動,包括:鹿寮坑健行賞桐花、南胡悠揚客家情、舞動客庄桐歌唱、脆李製作樂等。

   另外,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辦理之「桐花交響情人夢」桐花樹下音樂會南投場次,訂於4月10日下午3-5點時段,邀請新竹交響管樂團、殷正洋及火燄蟲客家說演團演出一場「桐舞春風 樂揚客庄─戀戀桐花祭」音樂會,歡迎大家一同共襄盛舉,體驗一場豐盛的客家文化及音樂饗宴。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月25日在水里鄉吉仙宮的「鹿寮坑音樂會暨健行賞桐花」。

中央社記者林恆立南投縣6日電)桐花初綻,客家桐花祭即將登場。南投縣桐花祭活動10日在埔里牛耳藝術公園揭幕,當天下午並有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舉辦的「桐花交響情人夢」音樂會,在桐花樹下上演。 有客家庄的地方,幾乎都可看到雪白油桐花的美麗身影,每年4、5月間桐花開放季節,客家桐花祭活動也陸續登場。

南投縣政府表示,今年南投縣桐花受氣候及去年底異常開花影響,可能無法開得很茂盛,不過,仍不減其迷人風采已約有3、4成初綻枝頭,含羞迎賓。

南投縣埔里、國姓、魚池、南投、中寮、水里等鄉鎮市的客家社區,都有不錯的賞桐景點,桐花祭活動也安排於這些客家庄接棒舉辦。

縣府指出,今年的客家桐花祭,客委會以「桐舞春風、樂揚客庄」為主軸,跳脫以往的表現模式,為桐花祭注入流行音樂元素和舞蹈風格,展現更多客家文化活潑、開朗的新氣息。

南投縣桐花祭系列活動10日上午首先於牛耳藝術公園登場,包括有桐花舞、犁牛陣表演及客家文創產品展示;下午接續有客委會舉辦的桐花樹下音樂會,將有新竹交響管樂團、火燄蟲客家說演團、歌手殷正洋等到場演出,當天牛耳園區免費開放遊客入園。

後續上場的桐花祭活動,包括11日在國姓北港村後頭厝休閒園區的「桐花山谷山水─山歌對話」、17日在魚池鄉五城村的「油桐林再生暨賞螢活動」、18日在南投市鳳天宮的「桐飛八卦─鐵馬、健行賞桐趣」、24日在北中寮客家會館的「桐花相約相思千萬年」、25日在水里鄉吉仙宮的「鹿寮坑音樂會暨健行賞桐花」。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木業篇
第四章 水里鄉木業發展沿革─台灣光復

第一節:經濟與保安之矛盾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完全結束,日本政府向盟國無條件投降;同年八月二十八日國民黨政府任命陳儀為台灣行政長官,趙連方為農林處長。同年十月二十五日正式受降接收台灣而光復,成立台灣省行政公署,當月三十一日成立台灣省接收委員會。
台灣省公署設置有民政、財政、工礦、教育、農林、交通、警務、人事、會計等處;農林處內設有林務局,林務局下初設有林政、營林、經理、林產、總務等五課,技術、會計、統計等三室。
光復之初,林務局負責接收日治時期的山林事業,大致沿襲日治時代的林業經營方向。原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在台大肆搜刮,森林砍伐甚烈,加上地方紛紛趁日本投降政權轉移之際而紛紛盜伐,使得森林破壞嚴重,故戰後政府曾下達伐木之禁令。但隨後國民黨政府於大陸敗轉台灣,因此國家政策打著「反共復國」旗號,而各種經建極待恢復,處處需材孔急,於是重開禁伐木令。民國四十一年,政府提出第一次四年經建目標:「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基於此發展工業的考量,國家即存在著一股強烈的森林資源開發利用的力量,將山林視為財政收入培養工業發展的一部份。
民國四十五年,台灣完成第一次航測,為台灣地區第一次全面性檢討森林資源的現況與特性,並以此作為林業經營之準則,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四十七年即公布「台灣林業政策經營方針」,採取保安與經濟並重原則。其政策宗旨為:「為達成民生主義之理想,台灣林業應依保護經營之原則,為全體國民謀取永恒之福利,注重森林的保安功能、保持水土、減少旱潦、捍止風砂,以保護農工生產、調節氣候、美化環境,以增進國民康樂,並發揮森林之生產功能,永續供應國民所需木材及其他林產品,發展森林工商業、增加國民就業計畫、促進社會繁榮。」其重要條例如下:
一、森林因國土保安之需要,經政府化為保安林者,不論所有權誰屬,應以公共利益為重,合理經營,永保森林被覆,必要時得收為國有。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木業篇
第三章 水里鄉木業發展沿革─日治時期

後來清朝因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失敗,而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清光緒二十一年(明治二十八年,西元1895年),日軍開始入據台灣,首任的台灣總督是樺山資紀,當時掌管台灣林業的首長為民政長水野遵。
樺山資紀與水野遵早於清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便授令來台多方刺探,整個台灣海線圖、潮汐表早已調查完全,甚至也多次登陸勘查諸如人口、物種等;已然做好佔領殖民台灣之各項準備。
第一節:日領初期政策方針
明治二十八年九月(西元1895年),民政長水野遵提出「台灣行政一般」之調查報告書,有關台灣林業政策處理及構想如下:
1.鼓勵日人移民來台,尤其以台灣東部優先,林野放領開墾,礦山劃分開採。
2.著重番民撫育事宜,開山通路教化番民,化生番為熟番。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木業篇
第二章 水里鄉木業發展沿革─日治前

水里鄉的木業發展沿革象徵了先民的另一黃金成就,值的後代子孫謹記在心,筆者依其歷史興衰過程粗分為三期,一為日治前,二為日治時期,三為台灣光復時期。日治前又可分為荷據時期、明鄭時期、清領初期、清領中後期,將在本章中詳述;並將水里鄉木業最重要的「黃金時代」另闢第五章討論,其餘各期詳後續章節。少。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台灣府向北增設彰化縣〈現今的北至台中縣大甲,南抵雲林縣虎尾〉,以期朝北逐漸掌控。
荷據與明鄭時期最為興盛的森林副產品鹿皮〈水鹿、梅花鹿〉,當時年輸出口曾經高達二十萬張,清領時期平原一帶捕獵鹿皮業以衰退,所以原來平沃獵鹿場,皆開墾成為良田而種植稻米、甘蔗等。當時內山仍為各番社自治,山區還是有為數甚多的野生鹿、羌,且各番社仍然需以鹿、羌皮繳交,以折替稅負作為清朝官員餉銀。
清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清廷決定台灣、澎湖兩地之所有戰船歸於台灣負責修造,因此開辦了軍工料館,並設立造船廠,採伐山區樟樹作為修造戰船所需;於是北至淡水南至恆春的沿山樟樹,盡皆歸屬於官有林木。
第四節:清領中後期
清領時期民眾慣稱台灣中央山脈西部地區為前山或山前,而山脈東部之花東一帶稱為後山或者山後,淺山丘陵為外山,高峰深山為內山;這樣的慣稱延至民國六、七十年代,百姓仍然於口語及歌謠中如此沿用。
清雍正年初間開始因為設立軍工料館及船廠,而需入內山砍伐樟樹,當時內山為各番社之平埔族、原住民勢力範圍,因此清廷官員必須委由民間之匠首〈負責擔任主導伐木之首領〉承攬,而由匠首再透過土生仔〈漢人入贅於平埔族、原住民所生之後代〉,才能夠藉以溝通導引平安入內山伐樟;匠首在官廳默許下,除伐樟供官廳所需得利外,更能就近利用樟樹殘枝熬製樟腦獲利。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木業篇
第一章 水里─「小台北」之美稱

西班牙人首度航海途經台灣時,不禁脫口而出:FORMOSA!可見當時的台灣定然是鬱鬱蒼蒼的茂盛森林之島。這個福爾摩沙之稱號,至今仍然常常為中外人士所使用,雖然台灣的名稱古來至今有鯤島、夷洲、臺員、、等等。
水里鄉正位居於台灣島的心臟區,台灣島茂密青翠森林是因為有著多項先後天條件,山多平地少是最主要原因之一,台灣有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等,這些高度三千公尺以上的山脈縱貫整個島嶼南北,山地面積約佔全島的百分之七十八。其二因原住民早期人數稀少,且當代尚未有經濟因素而伐木之行為。其三再加上台灣地處亞熱帶,氣溫極為適合林木生長,而且四面環海因此水氣溼度充足。其四更因為高山的關係,台灣有著得天獨厚具備了寒帶、溫帶、亞熱帶,甚至熱帶地區之氣候條件,因此除森林資源豐富外,更具備有樹種極為多樣性之特點。
南投縣是台灣唯一不靠海的縣份,這正像位於台灣之心臟,而水里鄉恰位於南投縣出入山的要衝之口;導致在伐木興盛年代,水里鄉有著無比重要之地位。雖然往昔的繁華落盡,但是當年的空前盛況,造就了水里鄉的木業黃金時代,也擁有了「小台北」之美稱,這是老一輩茶餘飯後所津津樂道的,也是後代子孫所該深入傳頌的,請慢慢的進入本篇水里鄉木業興衰發展的歷史回溯中。

丹大山區未經砍伐之蒼翠原始山林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