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四章 生育禮俗

自古以來,結婚生子是人生必經大事,國人尤重視生育子嗣以延續家族香火,如果家中年輕一輩結婚甚久,媳婦的肚子仍然沒有動靜,可是會急壞老一輩人家。
要是小孩子遲遲不來報到,以前人家有的會請道士或尪姨來家中做「栽花換斗」法術。本鄉永豐宮媽祖廟元宵節舉辦提花燈遊街,也有遲遲不能生的夫妻或婦人,會鑽過花燈底下,再爬起來,從花燈的花籃裡取一朵花,拿回去插於家中,以此祈求早日生育。(註20)
也有人會去廟裡祭拜註生娘娘,祈求神明讓媳婦趕快為家中添新生命,為全家帶來歡慶的氣氛。
以前農業社會是多子多孫多福氣,反倒是一、二十年來,現代年輕人生育愈來愈少,人口愈來愈精簡,歷年來政府衛生單位還屢次提倡「二個恰恰好、三個不嫌少」,以及三年生一個的計劃。到如今人口遞減,政府趕忙鼓勵年輕人趕快「增產報國」,提供多項生育補助與育兒福利了。
第一節:懷孕
婦人懷孕之後,俗話說:「大腹肚」,懷孕時會有一些症狀像嘔吐、頭昏、怕葷腥等現象,一般人說這是:「病子」。所以,家中的長輩一發現媳婦有這些症候,便知道媳婦懷孕「有喜」了,請醫師來診斷確定後,全家便一陣歡喜。
懷孕的婦人常會喜歡吃「鹹酸甜」,較富有的人家,便會開始給媳婦兒進補,通常會以雞鴨、豬肝、排骨等,燉中藥為孕婦補身子,讓懷孕的母體有元氣,未來生出的小孩才健康,這就是「補胎」。所以有句俗話說:「補胎,較好做月內。」(註21)
如果家中有人懷孕在身,習俗稱信此時家中便要小心,不能沖犯胎神,動了胎氣,像不可隨意動土,不可任意搬動大家具,不可釘鐵釘、燒炭火、動剪刀。習俗相信胎兒的生命由胎神支配,若沖犯胎神者,胎兒會有缺陷,或成兔唇。胎神會降臨在家中任何角落,所以不能隨便移動室內的器物,不能在牆上打釘。否則,一旦觸怒胎神,懷孕的婦人輕者會腹痛,嚴重者會流產或難產。以前的人家若孕婦身體不適,便會請道士到家中作法,或是到廟裡祈福,祈求母子平安。
懷孕的婦女另外還有一些忌諱,像忌看傀儡戲,否則將會生出無骨軟骨或畸形的小孩;禁止看到月蝕,否則嬰兒會殘廢;忌諱橫跨牛繩或秤桿,因為牛馬胎期為一年,秤一斤為十六兩,如果不慎橫過,表示胎期將延長至一年甚至十六個月。
孕婦更是忌諱吃喪家的食物,以前醫藥不發達,生出的孩子夭折的很多,所以以前的人家若家中的孩子皆順利成人長大,先生也健在,表示這是一位好命的婦人。

 

孕婦不能在夜晚出門,恐怕會遇到「白虎神」、「黑虎神」,否則胎兒怕會被吞去。孕婦不能吃煎炸的食物,怕身體被燒爛;不能吃螃蟹,否則嬰兒出生後會喜歡抓人。
以前的人家較有重男輕女的觀念,為了請神明、祖先保佑家中添男丁好幫忙耕作農事,女方的嫁粧多會帶有一些象徵性的物品,如荢絲、黑炭、芋仔、蓮焦花、桂花、石榴、鉛錢(或緣錢,清代銅錢)、稻穀、芙蓉花、生子裙等。(註22)
第二節:臨盆
孕婦到了生產的月份,即預產期,俗話稱「順月」,以前水里少有醫院及婦產科診所,大多是在家中生產,請來鄰居會斷臍帶的婦人,或者請「先生媽」來協助接生。
以前婦女臨盆(孩子要出生了)需要準備的東西,包括生子椅、黑色生子裙(新娘必備的嫁粧),供斷臍用的剪刀、芋仔絲、麻油,拿舊衫及油紙來舖成產褥,還有嫁粧尾擔的生子桶。如果孕婦有難產的跡象,家中長輩便到附近廟裡祈求神明保佑母子平安。(註23)
以前為人接生的婦人,多沒有讀書,叫「老婆仔」,又叫「撿孩子的」,以前婦人都在家中生產,自然產下,若是「轉便臍」則容易生,孩子出生後,連同胎盤一起落下,便用水泥繩帶將臍帶綁住,再剪掉。否則以前人家生孩子使用的器具不只未消毒,隨便用刀剪利器便將臍帶剪斷,時常引發感染,小孩子多夭折,並危及母親的性命。(註24)
(賴陳阿絹口述)日治時期,日本人提倡衛生觀念,讓年輕女子至日本醫院學習較現代的助產方法。水里鄉於日治至光復初期有三位助產士,一位在衛生所,二位自行開業,一位是賴陳阿絹,一位是王林月英;另有陳松江之妻子羅藝,當時為新郡安地區唯一助產士。
出生於民國三年的賴陳阿絹女士,出生地在彰化二水埤仔頭,十七、八歲時去台北講習所讀書,學習如何助產,那時台灣只有男醫師。二十四歲時嫁給本鄉玉峰名望人士賴家,二十五歲時又至日本聖鹿加醫院實習一年,拿到助產士、護士牌照,又去大陸東北滿州國一年多,三十幾歲回到本鄉開業,從民國三十六年開業至七十幾年(約七十八年),後來醫院設立婦產科,才不再替人助產。
賴陳女士說起當初為人助產時,常常剛為這戶人家接生,馬上又有另一人家來叫。那時玉峰村的道路崎嶇難行,也沒有玉峰大橋,要請轎夫抬轎走河床過去,後來才有竹橋用流籠滑過河流。
至於接生的過程,第一步驟是讓孩子自然產下,第二步驟為孩子洗澡,第三步驟要尋視產婦的狀況,第四步驟是三天之後,即「三朝」後要給嬰兒洗澡,用酒精、碘酒消毒過後的手術剪,及手術用的細繩將臍帶綁住,並用紗布固定。生孩子的人家通常都會包紅包給助產士,但金額不一定,有的人家會於孩子滿月時請助產士到家中做客。(註25)

第三節:出生
嬰兒一脫離母體子宮,順利從產道出生後,必須要有宏亮的哭聲,所以有「呱呱墜地」的成語。如果剛出生的嬰兒沒有發出哭聲,助產婆便會將嬰兒倒提打屁股,這是為了讓嬰兒哭出聲來,防止嬰兒口鼻有穢物阻塞。之後便將臍帶剪斷,幫嬰兒洗溫水澡。也有的不用溫水洗,而只在嬰兒身上抹擦麻油。
臍帶剪斷後,產婆便用荢仔絲將嬰兒的肚臍口紮住,傷口則抹上麻油潤滑以免感染。然後在嬰兒的雙手腕口、雙腳踝部上,都綁上紅絲線,表示以後不會「手蹄賤」(意謂手腳不乾淨),最後再用父母的舊衫褲包裹嬰兒。剛出生的小囝孩只能餵食甘草水、蜜水,要等二、三天後才能餵母乳。
習俗在嬰孩出生時,有一些忌諱,第一:婦人生產時不能給屬虎的人看見;二是胎盤(俗稱胞衣)通常要埋入土中,避免傷了嬰兒的元神,胎盤要小心處理,要用袋子裝起來(裡面避免有空氣,否則嬰兒容易脹氣),拿到家前面樹下挖深埋入。習俗相信埋到屋後嬰兒會變笨,埋太淺嬰兒會噎奶。第三則是忌諱讓外人在家中生子,恐怕福份會被外人奪走。
婦人產後身子虛弱,婆家會用麻油煎蛋,或煮豬肝湯給產婦食用,補元氣,俗稱「壓腹」。(註26、27)
近三十年來,因醫學發達,婦人生產多到醫院由婦產科醫師接生,生產過程有自然生產及剖婦生產,斷臍亦不用苧麻改用臍帶夾,嬰兒沐浴後亦不塗麻油,嬰兒產下數小時,即可哺乳。
第四節:月內
生產後的婦女要「作月內」,從嬰兒出生之日到滿月為止,天天要吃麻油﹑豬腰﹑豬肝﹑雞酒或麵線等補元氣。若是生男嬰則食雞娘仔(老母雞),生女嬰則食雞角仔,通常產婦不能吃雞頭﹑雞腳。產後調養忌食冷性蔬菜,如空心菜﹑白菜,月內時生活起居的禁忌包括:月內不可洗頭髮,怕患「頭風」。不可做廚房大小事,只能使用熱水,不能使用冷水。月內要關緊門窗,怕得「月內風」,恐怕終生成慢性病,月內房則被視作是不乾淨,一般人不能進入。作月內的產婦被認為不乾淨,不能走出戶外見天日,如果一定要出門,必須戴笠或撐傘遮天,不論日夜﹑天晴或下雨。
其他注意事項則:嚴禁進入廟宇拜神,也不可以參與婚喪事宜,一般人若進過月內房者,也禁止進入寺廟。月內的婦人不可頭戴鮮花,因為鮮花會「覆蓋」嬰兒,對嬰兒眼睛不好。不可與其他月內婦人對看,怕喜沖喜,認為會對一方或雙方不吉利。(註28、29)
不過現代人認為這些習俗可能因孕婦剛生產完,身體較虛寒特重保養,不宜碰生冷食物及物品。但對於「不乾淨」、「不能戴鮮花」等,多半為迷信之忌諱,年輕人已較不避諱。

第五節:報喜
以前人家生孩子(大部份為生男嬰)有報喜的習俗,又稱「報酒」,意思是將生產的喜訊通報產婦的娘家以及眾親友。有的人家在「三朝」(產後三天)時報喜,有的人家在「十二朝」(產後十二天,女嬰則提早一天)報喜。
報喜是生孩子的人家,準備雞酒﹑油飯﹑紅蛋,由女婿親自挑擔至岳家通報;如果是頭胎,則另準備油飯﹑雞酒向媒人報喜。
親朋好友得知喜訊後,便送來禮品給產婦進補,即俗稱幫產婦「做月內」,岳家並立即「送庚」,包括:十二隻雞﹑十二瓶酒﹑雞蛋﹑烏豆仔﹑龍眼肉(給產婦沖滾水食用,民俗說法可坐收水氣)..等禮品,數目皆成雙。(註30)
第六節:彌月(滿月)
嬰孩出生,男孩出生滿三十天稱滿月,女孩二十九天為滿月。滿月的嬰孩要剃光頭髮,俗稱「剃胎毛」,也有男嬰二十四朝時剃,女嬰則二十朝剃。
剃前要先用蔥摻蛋黃,在嬰孩的頭上抹一抹後才剃,表示孩子聰明﹑健壯。
嬰兒做滿月,產婦娘家送來「頭尾」,即嬰兒從頭到腳所穿戴之衣飾,包括:紅圓仔、嬰兒服、背巾、金鎖片、銀瑣片、戒指、金帽徽等,可從中取十二項。並準備雞酒、油飯拜神明、公媽,另尚需準備一碗飯、一碗菜拜床母。(註31)
現諸多儀式省略,產婦娘家多以禮金代替「頭尾」餽贈。
第七節:收涎
嬰兒出生滿四個月,產婦娘家送頭尾及紅桃粿等,民俗謂給嬰孩「收涎」。生孩子的人家則準備油飯﹑桃形糕粿等祭祀祖先,祈求年紀大而有福氣的長輩代為「收涎」。準備有孔之酥餅十二個或其他倍數,以紅絲線或黑絲線串之掛嬰兒項下,收涎時將餅折成一半,在小嬰兒的嘴角揩一揩,意即讓嬰兒嘴角停止流口水,順順利利長大。
收涎時一邊口唸:「收涎收離離,乎你明年招小弟;收涎收礁礁,乎恁母仔明年生藍巴」,意思是祈求母親下一胎生男孩;儀式完後將剩餘的酥餅分送給鄰居小孩。(註32)
第八節:度晬(週歲)
小孩出生滿週歲過生日,俗稱「度晬」,也有一些儀式。是日準備牲醴及紅龜粿拜神明及祖先。以前人家也有在度晬日,「試兒」的「抓週」之俗,習俗是設一個簳壺,裡面裝著書﹑印﹑筆﹑墨﹑算盤﹑尺﹑刀﹑劍﹑田土﹑蔥﹑芹菜﹑雞腿﹑豬肉﹑等物品,讓嬰兒坐在其中,看他會先抓取什麼物品,以此預測嬰兒將來的職業或命運。
比如,抓取書則預測為讀書人,抓算盤為商人,抓芹菜為孩子將有勤勞的美德,這習俗至今已幾乎消失。(註33)
此外,還有「掛頷」之俗,這是孩童的頸項套上一個紅紗線結成的網狀帶,裡頭裝有銀錢,因為古時尚未發行鈔票,都以貨幣,如銀錠﹑銀圓﹑輔幣等,為祝賀孩童長命百歲之意。
另外,掛頷之俗,也用在過年前給兒童壓歲錢,以至結婚時,舅爺(新娘的兄弟)探房,新人歸寧,男家都要給舅爺掛頷錢,女家也要給新女婿掛頷錢,但是都不掛在頸項,而是掛在謝籃或用竹竿穿在檻上。
現在有的人家在紅封套裡裝鈔票,再捲起,用紅紗帶紮住,掛在謝籃上,頗有以往「掛頷」之意義。(註34)

 

資料來源/水里鄉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