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在地的人文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地人文之開墾

林朋(林詳)
《台灣通史》列傳記載:林詳,泉州人,居彰化之鹿港,聞內山土廣而肥,足以致富,遂鳩集資本,募佃農,以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至牛轀轆,開墾竹仔腳山之南麓。鑿渠導水,以溉其田,凡百數十甲。越數年,為大水所没,僅存二十餘甲。
據考據,林詳應為林朋,早期可能因音誤將「林朋」寫成「林評」(音同字不同),之後筆誤將林評的「評」寫成「詳」。林朋後為原住民殺害,牛轀轆人後來將他的遺體(傳聞只剩內臟)設祠埋葬,供奉他為「開基祖」。現今永興村民每戶人家輪值一星期,負責於早、晚至林朋祠上香、奉茶。
當地村民供奉林朋先生,宛如當地的地基主、土地公,據說有農人因牛隻失蹤而上香向先生禱告,果然不久即找到牛隻;當地人祭拜先生,也因其庇佑而農作豐收。
據傳先生的後代現住信義和社,曾將先生之神主牌請回,但家中不安寧,顯示先生較願意留住在牛轀轆,從此先生之祠堂(建於日治時代,原位於大樟樹附近,後移至現林朋巷150號劉宅對面)即永遠長駐牛轀轆,保佑當地後代子孫。
(口述:永興村藝文工作者賴鴻儒 撰稿:蔡雅芬 )

牛轀轆林朋祠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里在地人文之人物篇

本鄉早期地方重要人物簽名 

綜觀歷史之浩瀚,人物乃為歷史時空長河中,穿梭撰寫之人,若說人物是一本鄉志之靈魂,實不為過。
本鄉位居台灣中部山區,早期至本鄉開墾的先民,多於日治大正以後湧入,若依本「人物志」所擬傳之本鄉重要人物介紹,遷移至本鄉定居的人士,多於大正九年至大正十四年(西元1920年至1925年),以及昭和十年至昭和十九年(西元1935年至1944年)為多,此移民湧入之時間與日治大正九年日月潭電廠水力工程之興建大有相關。
「水里鄉志人物篇」收列人物之依據為:第一個過濾原則為此代表人物需已於鄉志撰寫年(民國九十四年)以前去世。第二邀請熟悉本鄉發展之長輩們共同討論提供對地方甚有貢獻人士,或於某方面表現特殊之重要人物之名單。第三再由編撰團隊評估列出第一次人選表。第四邀請鄉公所正式評估,最後依人物特性,分別整理歸納出:開墾、政事、木業、醫師、經濟、地方軼事等篇章。
在調查訪問過程中,編撰團隊發現水里鄉是一個很年輕、充滿潛能的鄉鎮,但其早期歷史資料多概括在集集鎮的發展史裡,本身的代表性資料相當稀少,經審慎評估此特殊性,編撰團隊(特別是重要的在地編撰人士)逐漸產生一共識,希望能一步一步的採探水里鄉開創先驅們的奮鬥事蹟,凝聚出一部具「在地精神」的人物志,讓它在水里鄉的小孩、大人、學校、民間口耳相傳,慢慢發酵、沈澱、轉化出水里鄉的「在地新文化」。故在文體方面特採生動、白話的寫法,表現口述者詳實、充滿回憶的故事特質,讓先人們早期的生活、文化景象、堅毅奮鬥的意志力,栩栩如生地再現,讓後人勉懷前人之辛勤拓墾、純樸努力、為善常樂之精神,凝聚出水里鄉自己的新文化,進而化為水里鄉新的行動力。
在撰稿著記方面,則特著重日治時期戶籍出生、去世背景資料之校正,以及該人物於何時遷移至本鄉、所居何地。人物編排順序則依其出生先後次序及特性分別收錄於各篇。但因時間消逝,許多重要人物之後代或遷出,或對先人之記憶甚少,追索不易,加上作傳者才學薄淺,致本志恐怕有疏漏或誤失之遺憾。故盼望本志出刊後,各界人士不吝賜教,繼續追尋、提供、校正前人之事蹟,大家共同來為「水里」-我們的家鄉作傳。讓行善為樂、對鄉民有貢獻的長者,能萬世流芳,為後世效法,以匡正人心,共同成就本鄉為有福報之地。

 資料來源:水里鄉志/水里鄉公所出版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里在台灣的發展算是較晚的,與台灣西部或北部濱海地區相較之下,屬於晚開發之年輕城鎮。水里鄉昔屬水沙連番界,於清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七七年),立台灣府埔里社廳堡。日據前期光緒二十三年,改易台中縣集集辦務署集集堡,光緒二十四年,改為台中縣南投辦務署集集堡,光緒二十四年,隸屬南投廳集集支廳集集堡,至日據後期,改為台中州新高郡集集莊轄管。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是年十月改制台中縣新高區集集鎮管轄,旋經三十九年一月,從集集鎮劃出社子,拔社埔,郡坑等十里,另成立水里鄉。同年十月撤廢區署,改為南投縣水里鄉。

  水里地區原是台灣原住民聚居之所,於清光緒三年,平地漢民陳世傳來此狩獵,經原住民之允許,得在此居住墾殖,定居於水沙連番界(今頂崁村)從事農業開墾。從此開啟漢人遷居水里鄉的第一步。日據時代,曾有新竹人前來調查當地的樟腦事業,因此地適合墾殖,而引起平地居民陸續加入經營樟腦事業,使得當地漢人日益增加。在當時森林相當茂密,林業也非常發達,為木材集散之中心,目前水里地區仍保留許多木材加工廠,如車埕的振昌木廠等,皆是日據時代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築物,仍保有其特殊風貌。由於當時水里地區氣溫寒冷,水量充沛,故取名水里坑,此乃水里一名最出之由來。

  民國前三年,由於日軍為開發山地資源,而開闢道路由名間經水里,頭社,魚池至埔里,並置設糖廠,鼓勵人們種植甘蔗,以致平地人遽增,使得原住民報受日人之壓迫,於是逐漸遷居水里,信義一帶。至民國十年,日人於日月潭興建抽蓄發電廠。民國二十年接著興建鉅工發電廠,工商雲集,人口成長,地方日益繁榮。自台灣光復後,水里坑原屬於集集鎮管轄區,到了民國三十九年正式劃分為水里鄉,少了坑字。民國四十四年經行政院重新調整後,將鹿谷鄉之永興,玉峰兩村劃入水里鄉,民國五十五年,因水里以其意不雅,奉淮更名為水里鄉。

摘錄水里鄉公所-水里歷史沿革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