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篇   第七章 本鄉民俗技藝 

本鄉的民俗藝陣,在廟會方面以大鼓陣(鑼鼓陣)為主,幾乎為鄉內大型廟宇必備的基本陣頭,而在民國七、八十年左右,地方與學校興起民俗技藝傳承風潮,各地如社子永豐宮、民和玉虛宮、興隆國小、新興國小、玉峰國小、永興國小、水里國小、民和國小..等等,都開始出現民俗技藝學習表演之社團,不僅得到地方上的認同肯定,並對外至縣、省府、全國表演比賽,甚至出國演出,獲得亮眼的成績。
惟近年來,本鄉許多偏遠小學,雖以發展特殊民俗技藝,作為該校的特色,但因為學生人數逐年減少,一方面國人的升學主義觀念仍然深厚,使得民俗技藝傳承之美意難以執行,甚為可惜。這也是本鄉刻正應該思考,如何保存發揚民俗社團,因其深具為地方傳承文化,及凝聚社區共識之重要功能。
另外,永興國小致力將「武術」推行為全校運動,以及民和國小推展之「獨輪車」民俗技藝,娛樂、健身相宜,人數多寡皆可,均獲得優異的推展成效,亦為往後推展文化傳承之參考範例。
一.迎神賽會鑼鼓陣(大鼓陣)
鑼鼓陣(大鼓陣)是迎神賽會及婚喪喜慶中,最基礎的音樂隊,幾乎大型廟宇舉辦廟會祭典,或每年會親割香遶境時,都會出動鑼鼓陣,本鄉各廟多為「大鼓陣」,如憫世寶宮、義民廟、玉虛宮、受鎮宮、帝為爺廟、南天宮、雲天宮、永豐宮、鳳良宮..等。
「鑼鼓陣」基本上由一鼓、兩鈸、多面鑼組成的香陣,是為了增加神明光彩的熱鬧陣頭。鑼鼓陣是香陣最基本的陣頭,廟會慶典時,迎神用它,過火用它;作喪事時,開路用它(開路鼓),請水用它(請水淨身之儀式)。湊熱鬧也好,通風報信也罷,它都能製造效果與高潮。

鳳良宮女子大鼓陣/鳳良宮提供 


鼓,配有兩支鼓槌,敲打時一上一下,一重一輕,通常有四種節奏,敲打時以鼓為中心。跋,俗稱「鋟仔」,一對兩面,敲時左右合擊,一下一拍。鑼,俗稱「鑼仔」,配有一支鑼槌,打擊時也是一下一拍,民俗藝陣常用鑼有大鑼(直徑約一百公分),中有鑼臍凸起;小鑼(直徑三十公分)以木槌敲擊;另外還有較小的銅鑼,台灣民間藝人稱為「響盞」、「鈔」等。
大鼓陣陣容為大鼓(銅鼓、單邊鼓)、鑼鈔(較小的鑼)、大鐘、大鑼,人數約五、六人。鑼鼓陣與大鼓陣不同處,在於鑼鼓陣比大鼓陣多了二支嗩吶,人數約七、八人。(註44、45)
二.「永春園」子弟戲
本鄉「社仔」永豐村有一子弟戲團「永春園」,大約於民國四十年左右,由鄭元發起召集,請許牛擔任師傅(詳見本鄉志人物篇)。當時,成員有二、三十人,由全庄一人出五十、一百斤稻穀,做為戲團雜支費用,以及給老師的薪俸。
戲團教唱使用的樂器有:北管、胡弦、嗩吶、單邊鼓、鑼、鈔、笛、響板等,由老師指定誰學什麼樂器,每個人都要學一項,其他人則扮老生、小生、花旦,許牛教導一齣北管戲曲的排場及演出。
當時這團子弟戲為平時的農村生活,帶來無限樂趣,也讓年輕人學習技藝不會作壞。只要鄉內有什麼大事,如鄉公所大樓落成、媽祖生日,不管是廟會扮仙或人家娶新娘要鬧廳,只要來請,「永春園」即出動,曾遠至彰化田中鎮、鹿谷鄉建醮、信義和社等地演出。
近二、三十年來,因戲團成員漸漸凋零,娛興節目日多,「永春園」盛況不再,如今成員只剩四、五人,追撫憶昔,是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往事。(註46)
三.永豐宮「八擡陣」

 


原永豐宮建廟時「武輦」流傳下來,「武輦」負責媽祖之陪祀太子元帥神轎扛轎,該神轎常於公廟民俗活動時打先鋒,故又名「先鋒轎」。太子元帥先鋒神轎前則先有「竹掃」、「黑令」,為神明開路,以北方玄武來破除路煞阻擋。
永春園慶祝國慶合影/杜明芳提供 

「武輦」由地方壯丁組成,並有乩童藉武輦身體,謂神明附身,替人治病等。這是以前農村社會所有行為,現今「八擡陣」仍保有「武輦」精神,但較文,並且沒有乩童神明附身。
八擡陣成立於民國八十九年,成員有二十四人,即分三組輪流擡太子元帥神轎。其訓練為八人之腳步、步伐、動作,要互相協調,步伐有「大八字」、「小八字」、「八卦步」、「七星步」、「三進三退」。
八擡陣成員從二十歲到四十歲,皆為男性,利用活動前熱身,工作之餘聚會練步,於永豐宮元宵節、進香等宗教踩街活動時,出任擡神轎。
往昔鄉村農忙之餘,村民藉武輦強身健體,保衛家園,現永豐村熱心、具服務熱忱的年輕、青壯一輩,繼續為神明、為地方服務,凝聚社區意識,為地方團結和諧之信仰表徵。(註47)
四.永豐宮「神童陣」
原始於永豐宮創廟時,有「千里眼」、「順風耳」神童為媽祖之駕前護衛,於民國九十一年又設立三太子「哪吒」、「金吒」、「木吒」神童陣,由三位十六、十七歲的年輕人組成,身穿約二米的神童裝,扮相可愛,基本步伐靈活,手拿法器舞動,有趨邪之寓意。
神童陣步伐表現十分活潑好動,逗趣有活力,加上一路有小朋友義務隨團敲鑼打鼓,十分熱鬧,深受小朋友、年輕人喜愛。(註48)
五.聖母駕前旗隊
由永豐村十二位媽媽組成「旗隊」,於九十一年成立。

 

旗隊於媽祖神轎前,負責進廟或入廟前開隊與安全維護。「旗子」代表一座廟宇的精神,一般廟宇多只有「龍」、「虎」旗,號稱濁水溪沿線最山上的媽祖廟永豐宮,則另設有「鳳」、「麒麟」、「獅」、「象」、「豹」等共七種吉祥獸旗,其中龍虎旗各一支,其他每種獸旗則有一對,合計十二支旗,為保佑地方增添非凡熱鬧與光采。(註49)

扮相活潑逗趣的神童陣/陳溪順提供 
六.永豐社區「金獅陣」
永豐社區「金獅陣」原為「女子金獅陣」,由永豐村婦女劉葉彩屏大約於民國七十年左右時發起,由七名婦女所組成,由洪金華先生教授。洪金華所學之獅陣技藝為向振興社阿賢師所習,民國五十年左右,阿賢師經常於社頭教人國術武藝、宋江陣、獅陣等。
當時女子金獅隊練習時,以斗笠當獅頭練習陣式步伐舞姿,以鋁製面桶(洗臉盆)當鼓敲。婦女們利用下班之餘練習,原為參加南投縣婦女會表演,並得奬。後來永豐宮廟會需要獅陣,便經常參與廟會演出、社區活動、各服務處落成典禮等,也是元宵踩街之重要陣頭,後來有男性加入。金獅陣為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劉美玉繼續發揚光大,目前團員有女性七人,年紀約四十至七十歲,男性八人,年紀約三十至五十歲。團員由鹿港買來一金獅頭,配合表演節奏的樂器有大鼓、鈸、鑼等。(註50)
七.元宵節提花燈
本鄉元宵節有一個提花燈遊街活動,其由來可溯及民國七十九年,永豐宮媽祖廟剛建好那一年,陳秀菊女士擔任社區理事,那一年正月十五是建廟後,第一個元宵節,要抬花燈,原本都只是請神明出去熱鬧一下而已。陳秀菊女士心生一點子,打了一個公文,到頂崁的兵營,請求支援軍民合作的活動,請阿兵哥來舞龍和踩高蹺,將活動辦得熱鬧非凡。
陳秀菊又想出法子,叫村裡的小孩出來扮觀音,由她將小孩子化妝成老人,有的扮七仙女,大約都是國小一、二年級的小孩子,也有國中較漂亮的女學生打扮成觀音。

金獅陣生動演出/劉美玉提供 
那次是媽祖廟翻新落成之後的元宵節,活動辦得很熱鬧,還有抬花燈遊街,兩人抬一個花燈,上面插滿花,排列好長的一列隊伍,給人從花燈下面鑽過去。鑽花燈的動作,具有著象徵的意義,有些人結婚很久沒有生小孩的,希望能夠藉此來祈福能順利生孩子。他們趴在地面鑽過花燈下,起來時從花籃裡拿了一朵花回去插,這代表著回去就能生了。
花燈及舞龍隊伍到本鄉市街上遊行,大街小巷遊透透,整個社子庄的人全都出動,以前只有社子這庄的活動,現在已經變成每年的元宵節水里市區最熱鬧的民俗活動了。(註51)
八.拔社埔農民樂團
民和村是一個以務農為生的樸實村落,時代演變,走過辛苦的年代,民和村這些辛勤的農夫農婦,現在年紀都大了,在家含飴弄孫之餘,阿公阿媽可有一項最時興、最炫的才藝,那就是「玩玩朵蕾咪,吹吹國樂笛」。民和村十六位六十歲的阿公阿媽,會彈奏電子琴、會胡琴、柳葉琴、洋琴、秦琴、小阮、揚琴,會吹笛子,會打梆子..,包準讓時下標榜酷炫的年輕人刮目相看。
農民國樂團成立於民國八十三年春季,起因是蔡未妹女士收到本鄉農會開會通知,說在社區可以開設才藝、插花、舞蹈、烹飪班等,會請專業老師到村子裡教導。蔡未妹一直很想學樂器,平時也可以修養身心、陶冶性情,於是,就向農會申請成立國樂團。
後來,蔡未妹邀集了九位男團員,七位女團員,於八十三年四月十六日正式成立農民樂團,成員的年紀平均五十五歲。
從學習朵蕾咪簡譜開始,阿公阿媽開始認荳芽菜,這對未曾識字的阿公阿媽,是生平難得的經驗,也是人生中一項新的學習與挑戰。他們的音樂啟蒙老師是陳威佐,一開始,阿公阿媽們並不適應看簡譜,但是秉著過人的意志力,一個星期老師來上一、二次課,回家後,每個人在農忙之餘、下完田回家,作完家事後,便拿出樂器彈奏練習,每一個星期老師都發現他們的進步。
練習了一段日子,本鄉鄉民漸漸知道了阿公阿媽們「活到老學到老」的勇氣,有一次,水里國小還邀請他們到學校裡表演,藉老人家們向學的精神,鼓勵小朋友努力培養自己才藝的興趣。那一次表演,是農民國樂團的處女秀,而他們邁力的演出,深獲救國團「蔡家俊」的欣賞,便大力向文化局爭取經費,幫他們請到鄭瑞賢、胡琮瓏等專業國樂老師,於每週四晚上到民和村教國樂團。

 


於是,這些家庭農村主婦、農夫農婦,照樣每天作農,餘暇練琴,在專業老師指導下琴藝精進不少,而且還購製典雅的制服,讓整個陣容愈來愈堅強大方,時常到中興新村、國姓鄉等南投縣各地去演出,還曾應邀下南部高雄縣去表演。
他們經常演奏的曲目,有望春風、西湖春等典雅名曲,還會熱鬧的熱場曲子像是廟會、內山姑娘要出嫁,以及最能代表農民心聲的樂曲像農村曲、牛犁歌等。
現在,他們的團員有:蔡未妹、張桂香、吳阿四、吳國柱、吳國亮、莊寶珠、劉美嬌、徐阿宜、黃學水、范對妹、黃學監、洪福興、黃志明、陳秀枝、許淑惠等,他們的才華與向學的精神與活力,真的是值得年輕人學習,也帶動了社區一股向上成長的動力,更成為民和村的珍寶,以及社區文化的資產。(註52)
九.車埕國樂團
此國樂隊是由車埕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民國九十三年九月先是開設基本國樂研習班及進階班,至九十四年四月份正式成立。
成立的源由是近年來車埕發展觀光,提倡文化產業觀光,宛如是一顆「山中明珠」,吸引國內外人士至此旅遊觀光。而為了讓各地民眾來此參觀車站、梅鄉、木業、山水..等各種軟硬體設施外,純樸的山城居民,更是企圖讓遊客欣賞當地文化,希望遊客能同時欣賞國樂飄揚,讓心靈昇華。
目前團員有三十人,全部為車埕及附近村民,年紀為十歲至七十歲。演奏樂器有二胡、古箏、琵琶、笛子、揚琴..等等。(註53)
十.新興國小舞獅隊
本鄉新興國小致力推展傳統民俗運動不遺餘力,由埔里老傅邱木金義務指導,師生勤加練習,家長鼓勵助陣,民國七十八學年度起,連續奪得國小及教師單雙獅全縣第一名,八十一年在教育部補助下,又到北港添購兩組「金獅頭」,希望繼續蟬聯冠軍。
本鄉新興國小是一所大約只有一百位學生的迷你小學,在邱師傅的教導下,將少林南拳融入舞獅動作中,其過程有咬腳、咬蝨、敬禮、睡獅、滾獅、過橋、踏七星、踏八卦、收禮,及結束等動作,馬虎不得,如「獅鬼」的導引更須敏捷逗趣,方能將傳統舞獅整個精神表現出來。
但至民國九十年左右,因學生人數減少,九十四年小學部人數只有五十二人,致使該校的雙獅隊推展不易,目前已無對外繼續比賽,只有在學校校慶、運動會時,才會見得到精彩的獅隊丰采。(註54)

十一.興隆國小扯鈴隊
位處偏遠的迷你小學本鄉興隆國小,人數不到一百名,致力於民俗體育傳承,「扯鈴」技藝刮刮叫,於民國八十年左右曾數次獲得全縣個人男女、雙人及團體冠亞軍。
該校扯鈴隊由葉東發、簡崇希、白玉豹等老師指導,鼓勵學生創新動作,不墨守成規,從熟練基本動作中,再加入學生的自由創意,將自創動作發揮至爐火純青的境界,因而數次蟬聯比賽冠軍。
興隆國小扯鈴隊於七十八年至八十一年左右為興盛時期,後因學生人數驟減,近年來學生人數都只有二十幾個,九十四年更只有十六位,使得這項民俗技藝傳承困難。(註55)
十二.玉峰國小幼醒獅團(舞獅隊)
玉峰國小幼醒獅團前身為玉峰國小舞獅隊,成立於民國八十一年三月,是由廖炎輝校長創立,所表演的獅子為台灣青獅,配合玉峰村之慶典及廟會活動,聘請台灣省舞獅技藝協會總幹事王宏隆先生指導。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轉型為玉峰國小幼醒獅團,聘請南投翼東國術館毛惠民師傅蒞校指導,以傳統廣東佛山獅為主,並學習跳桌及梅花樁等高難度動作。一九九七年由該校劉憲仁主任引進馬來西亞鶴山獅頭,從此玉峰國小便有廣東佛山獅及鶴山獅。
一九九九年至二00三年是醒獅團高峰期,一九九九年曾參與台北燈會表出,二000年並獲台灣省政府推薦赴夏威夷州龍年節慶演出,近年來校長羅春米及指導教練陳一明仍積極推動下,唯學生人數減少,使得人才培訓傳承漸不易。
舞獅是中國藝術的一種,它不僅僅是娛樂說故事,其中也包含著更深層的意義--「反清復明」。獅子在玩的「青」,代表著清朝,他們會踢、或咬或抛扔青,表現了當時的人如何想要反清復明。現在,玉峰國小的舞獅隊演出,時常配合社區活動、地方慶典表演,表演時常與現場民眾融和一片,氣氛熱絡,獲得民眾滿堂彩。玉峰村即以醒獅隊為社區圖騰,深具凝聚社區意識的意義。


佛山獅發源於廣東的佛山,其外形方正,面貌威武嚴肅,表現出虎虎生風的氣勢。鶴山獅發源於廣東的鶴山,由佛山獅改良而成,其外形狹長,外貌慈祥而親切,柔中帶剛,表現出靈巧與威嚴氣勢。
另外,該校亦有獨特的「通心鼓」演出,表演內容為「鶴山源流通心鼓」,配合獅隊表演,讓觀眾可以同時欣賞花俏熱鬧的兩廣醒獅鼓樂。(註56)
通心鼓配合舞獅的演出程序為:
1.擂鼓:行禮三次。
2.菊花頭:獅子高興的樣子,舉高獅頭。
3.探步:獅子向前試探。
4.中展:獅子向前試探,想看而不敢看。
5.半展:獅子小心試探,一看就跳走了。
6.下展:獅子前進低頭探青,最後把青咬走了。
7.察洞:獅子察看洞口。
8.登山:獅子登上山嶺,準備採青。
9.照水影:獅子過河時,看見河裡有自己的影子。
10直展:獅子奮勇向前衝。
11.擦身:獅子背癢,靠山壁擦背搔癢。
12.上展:獅子向上望。
13.下平陽:獅子從山上平安歷險回來。
14.梅花展:獅子戲探採青。
15.七節:大頭佛鼓。
16.行禮。
17.跑步。
18.收式。
十三.水里國小通天鼓
成立於九十年,九二一地震之後,人數約十五人,由陳一明老師協助指導,成立後配合學校活動及社區廟會演出,並參與縣運動會。
「通天鼓」即「通心鼓」,但該校並無配合獅隊演出。(註57)
十四.永興國小武術全校運動
永興國小武術教學自民國八十二年開始實施,一路走來,至今已走過十年歲月。當時的校長楊常婉女士,為了提倡學生運動風氣,建立學生自信,且創造學校特色,特別借重教導主任陳漢玉先生的武術專長,在永興國小推展國術教育。
期間歷經「九二一地震」,學生在災後簡陋的環境中,仍然不斷的自我學習、精進武藝。校舍重建後,現任校長張振肇先生延續校內習武風氣,長期致力於國術教育,從基本動作的訓練、團隊精神的要求,到武德的涵養,國術已經是永興的重要傳統。除此之外,並積極與南投縣太極拳協會合作,辦理多項活動。諸如:寒暑期教師太極拳研習、運動人口倍增計畫-兒童夏令營、縣長盃太極拳錦標賽…等,期望國術教育往下紮根,往上茁壯。
目前學生學習時段為:每週二、三、四晨間分組活動時間、每週四下午第八節課及體育課。所練的拳術包括:
1.外家拳:基本拳路、螳螂拳小虎燕、崩步
2.內家拳:陳家太極拳
3.兵器:太極劍、太極扇、小六合槍

十四.永興國小武術全校運動
永興國小武術教學自民國八十二年開始實施,一路走來,至今已走過十年歲月。當時的校長楊常婉女士,為了提倡學生運動風氣,建立學生自信,且創造學校特色,特別借重教導主任陳漢玉先生的武術專長,在永興國小推展國術教育。
期間歷經「九二一地震」,學生在災後簡陋的環境中,仍然不斷的自我學習、精進武藝。校舍重建後,現任校長張振肇先生延續校內習武風氣,長期致力於國術教育,從基本動作的訓練、團隊精神的要求,到武德的涵養,國術已經是永興的重要傳統。除此之外,並積極與南投縣太極拳協會合作,辦理多項活動。諸如:寒暑期教師太極拳研習、運動人口倍增計畫-兒童夏令營、縣長盃太極拳錦標賽…等,期望國術教育往下紮根,往上茁壯。
目前學生學習時段為:每週二、三、四晨間分組活動時間、每週四下午第八節課及體育課。所練的拳術包括:
1.外家拳:基本拳路、螳螂拳小虎燕、崩步
2.內家拳:陳家太極拳
3.兵器:太極劍、太極扇、小六合槍
為了宏揚武德、推展武術運動,本校學童受邀至校外參觀表演,皆獲得熱烈迴響(註58)

永興國小學童練習武術/永興國小提供 

十五.民和國小獨輪車
民和國小的獨輪車起源於八十七學年度,林英芳校長推展獨輪車的活動,並籌措經費購買獨輪車。一開始學校特別聘請洪聰明校長蒞校指導,在全體教師指導及鼓勵下,學生騎獨輪車的風氣、興趣漸漸養成,成為該校的一大特色。
九二一地震後,學校重建完成,黃文仁校長接續林校長的理念,持續推動獨輪車特色,學校各班導師就是最佳的教練,老師願意教,學生樂於學,進步十分神速。練習獨車不但給予學生精神上的安定,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而此番苦心終於也發光發熱,獨輪車隊不但連續在九十三年度及九十四年度南投縣民俗体育競賽榮獲第三名殊榮,也常常受邀參加各地展演,對於山上不滿百人的迷你小學學生來說,不亦是最大的鼓舞。目前本校現有獨輪車近100輛,全校一至六年級學生可謂人手一車,每位學生對獨輪車均能駕輕就熟,獨輪車在本校己形成最主要的學校特色,就連學校老師也爭相練習,蔚為風潮。(註59)
獨輪車技巧項目包括:
1.千山我獨行:個人騎前進或繞圈子。
2.蛇行:縱行排列隊伍,穿梭腳標S行前進。
3.金雞獨立:原地定點前後搖動。
4.兩相好:倆人牽手前進或繞圈。
5.八相好:多人牽手並排前進。
6.穿梭:分成兩隊交叉前進。
7.衛星繞地球:一人原地定點,多人牽手圍成圈繞行。
8.鑽探地心:多人排列螺旋式轉圈繞行。
9.風葉式旋轉:多人排列成風葉式旋轉繞圈。
10.旋轉乾坤:騎獨輪車搖呼拉圈。
11.飛象過河:騎獨輪車跳省繩。
12.灌籃高手:騎獨輪車運球再投籃。
13.以退為進:騎獨輪車倒退。
14.逆來順受:倆人牽雙手,一人前進一人後退。
15.時光倒轉:多人牽手圍成圈順時針繞行,再反時針繞行。
16.火車過山洞:倆人原地定點牽手舉高,多人魚貫穿行通過。

十六.鉅工康樂隊
成立於民國四十六年,由楊榮昌發起,並擔任隊長,當時團員共二十多人,都是鉅工電廠員工及保警。「鉅工康樂隊」的成立是因當時民眾多缺乏休閒娛樂,於是電廠員工便倡議組成康樂隊,利用下班之娛,一面學習技藝,每年並至日月潭地區大觀電廠、埔里管理處、萬大電廠、鉅工電廠等處,巡迴演出,自娛娛人。
「鉅工康樂隊」表演的節目包括歌唱、跳舞、康樂隊演奏,有大小鼓、喇叭及薩克斯風等,還有由黃仁紫擔綱,自編自導的魔術及笑劇表演,吸引大人小孩的目光,獲得滿堂喝采。
當時,只要是康樂隊每年大約九月將入秋天氣漸涼時,要去巡迴演出,一定造成轟動,表演前幾日社區庄頭即「放送」廣播,然後民眾即每天引頸期盼康樂隊表演的日期到來。表演的場地都在電廠或宿舍區的禮堂集會所,每次表演時,除了電廠的員工來看之外,附近的居民也都會呼朋引伴,大人帶小孩來觀賞好戲。
康樂隊也會在運動會、國慶日、光復節、元日等節日或同事結婚時,遊街表演,鼓動歡樂的氣氛。直到大約民國五十七、五十八年左右,黑白電視機時代來臨,節目精彩,黑盒子的魅力更是吸引了民眾,漸漸地大家習慣在家中看節目,但這段每一年村中大大小小期盼康樂隊蒞臨精彩演出的日子,烙在鄉民心中成為難忘的回憶。

 

資料來源:水里鄉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