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產業新體驗 車埕樟腦文化園區

樟腦.jpg 

在過去,水里地區因為地質寒冷、森林茂密、水量豐沛,加上濁水溪主流以及支流水里溪、陳有蘭溪三條溪流橫貫,蜿蜒溪流與層層山巒造就了水里鄉的獨特風光,加上從清末開始,位居平地與山區交通轉運處之交通要衝的水里,自然成為樟腦、木材、香蕉等重要物產之轉運站。 

  到了日據時代,曾有新竹人前來調查水里當地的樟腦事業,認為水里地區非常適合種植樟樹,因此引起平地居民陸續加入經營樟腦事業,當地漢人大量增加,也開始創造了水里興盛一時的樟腦產業。民國三十九年(1940年),樟腦局在車埕設立,是早期車埕農產文化的代表,也寫下水里及車埕地區輝煌的一頁。

  雖然提煉樟腦的廠房幾乎已經全部消失,但為了讓人們重見這項獨特的歷史與產業內涵,在文建會補助之下於車埕成立了「水里樟腦文化園區」,將提煉樟腦的機器、設備與流程完整呈現在人們眼前,重新體驗、認識這項幾乎已經消失的老產業。

  文化園區內可以看見三座成三角錐狀的大容器,這些容器稱為「甑桶」,均是提煉樟腦的器具,而這三做甑統,分別代表了不同時期的提煉技術。第一座是清朝時期的「竹編甑統」、第二座是日據時期的「木製甑統」,而第三座是最近期、光復之後的「鋁製甑統」。

  這些甑統都是利用蒸汽與冷卻的的原理來提煉樟腦,甑統下方有一只注水的大鐵鍋,鐵鍋上方覆蓋有通氣孔的木製鍋罩,將樟樹削由甑統上方倒入甑統內,經過數小時加熱蒸餾之後,樟樹的成分會隨蒸汽上升,隨著導管注入一旁的冷卻桶內,凝結之後,就成為樟腦了。此外,提煉過後的樟樹削不是就這樣丟棄,而是可以用來當作燃料使用,可以說是物盡其用。

  一般而言,當時樟腦的製造都是在山中工寮直接加工,這種工寮稱為「腦寮」,而從事樟腦製造的人則叫「腦丁」,腦丁的工作相當辛苦,除了上山砍材外,還要負責照顧腦寮的運作,加上當時為了伐木時常與原住民發生衝突,可以說是一項危險的工作。但是由於腦丁的收入高,所以吸引了成千上萬人投入,清朝一直到日據時期是台灣樟腦最興盛的時期,也為台灣創造了「世界第一」的封號,不過隨著樟樹大量砍伐,以及人工樟腦大量生產,導致樟腦產業迅速沒落,今天,也只剩下少數傳統的煉製場了。

  台灣目前止剩下車埕與三義地區保有傳統的提煉工場,而車埕樟腦文化園區更提供實際上保存與教學的功能,得以不讓這項傳統產業與技術失傳、甚至消失。

註:車埕樟腦文化園區每週六、日都有運作,歡迎前往體驗。
(圖一:竹編甑統、圖二:提煉器材、圖三:木製甑統。攝影/范綱武)

資料來源http://553.travel-web.com.tw/Show/Style3/Column/c1_Column.asp?SItemId=0131030&ProgramNo=A100092000001&SubjectNo=39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