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與廟宇
一、永豐宮:
永豐宮位於本鄉永豐村之村落入口道路左側,乃本鄉歷史最悠久之信仰中心,往年建醮時都扮演「總壇」地位。根據廟方的記載,約早在一百七十六年前(清朝道光年間),當地先民湯助前往鹿港採買時,巧遇閩南湯姓人士,獲其贈與湄州媽祖神像,經迎回村莊供奉;並在日治明治四十四年(西元1911年),建造了座東朝西的寺廟奉祀。寺廟於日治昭和十六年,以活動中心之名義再度改建為木造建築;民國五十三年復改建為磚牆、木樑、瓦頂之宮廟;而目前輝煌之宮廟係在七十七年動土改建、於七十九年落成啟用。

值得一提的是,永豐宮有全鄉獨一無二的「太歲殿」和「大成殿」,在正殿旁的這兩間殿,太歲殿係遵聖母開示後,經寺廟管理委員會決定所增設;遠從對岸北京的白雲道觀迎回太歲神像(斗姥元君),並禮聘名師雕塑六十尊栩栩如生之太歲星君,依六十年甲子循環而流輪值歲。當地耆宿吳老先生指出,太歲殿主祀斗姥星君,左右兩側為值年太歲星君,左側為該年太歲星君,右側為次年接班星君,每尊星君在值年後,便回請到兩側的神桌上,等到六十年後才又輪到值年。大成殿則主祀至聖孔子、亞聖孟子、文昌帝君及魁斗星君等文儒聖神,並加設有「智慧學士燈」,供文人雅士、莘莘學子、考生等參拜祝禱。


二、十二故君祠:
本祠原為簡陋石板而砌成的小陰公廟,約有百餘年之歷史,供奉「十二故君」;新祠於民國七十二年增建,由當時的興隆村長林文常首倡,經由信徒匯集捐資改建。廟區腹地將近一甲,有廣場、花園、涼亭、土地廟和本祠,位於翠綠山巒竹林內,建物典雅質樸,內無神像,僅刻有「十二故君香位」的石碑作為供奉;遊客佇立祠前遠眺視野遼闊,青山綠水盡入眼簾。
建祠的源起典故於清朝時代,相傳當時正在開闢由竹山、鹿谷往內茅埔(今信義)之道路,當年道路必須沿濁水溪南岸經龜仔頭(今本鄉之玉峰村)、牛轀轆(今本鄉之永興村)、竹仔腳(今本鄉之興隆村),再由興隆村第八鄰(今本鄉之上安村對岸)附近到信義;當時的牛轀轆有商店、牛墟,遠比社子(今本鄉市區與永豐村一帶)還要熱鬧。據傳當時有彰化人士之十三人在這條路上築路,某日其中一人外出購糧,另外的十二人留於原地工作,不幸發生山崩十二人遭活埋,不久購糧的人回來,發現災變後悲慟傷心之餘,遂欲引「十二人魂」返回彰化原籍,當招引行至現在的祠祉時,傳聞這「十二人魂」顯靈!訴說願留此地護衛鄉民;鄉民感念其築路功德以及護佑慈恩,因此立祠祭祀;並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廿日舉行廟會祭典,儀式熱鬧非凡,信徒散佈全省各地。


三、蓮因寺:
創建年代於民國五十一年的蓮因寺,乃是水里鄉最富盛名的佛教勝地,供奉主神名稱為南無阿彌陀佛以及南無藥帥如來佛,寺內為清一色的男眾修行者,主持者為當代大師懺雲帥父;不過只有在浴佛節或重要的佛學活動上,才得以親睹大師聖容。
由於此寺廟建築為住持所親自設計,典雅中透出潔淨,以寒色系為主要之色調,非常符合寺廟的莊嚴氣氛;再加上位置居高臨下,因此不論您是在清幽恬靜的寺院間休憩禪坐,或是憑山遠眺蒼翠青山環擁的濁水溪,或者入寺聆聽法師講解佛理與禪學,都可以將人生的困惑、紅塵世俗的煩擾盡皆拋之一空,而帶著一顆平靜的心下山。
寺內為男士道場,因此請女性之信眾特別注意與尊重,在星期日下午兩點之後不得進入。蓮因寺聯絡電話:049-2770790,地址: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圳頭巷15-1號,接洽負責人:成空法師。

四、慈雲寺:
慈雲寺位於玉峰村後方,由村莊產業道路往山上驅車而行,經十數分鐘後便可抵達。沿途上有鄉公所種植之大葉欖仁行道樹,春夏季節非常翠綠,而秋末初冬之際樹葉則轉變為紅、黃耀眼顏色;紅葉配上青翠的山景,著實令人為之心曠神怡。寺廟的一磚一瓦,皆由比丘尼積三十年化緣募款而建造,寺廟整體廣闊、靜肅莊嚴、高雅清幽,置身其中彷彿人間仙境。


五、憫世寶宮
寶宮周圍景觀優美,位於水里火車站後方山坡,可以俯瞰整個水里市區以及綿延流長的濁水溪。除眾多信徒前往燒香祈福外,更是本鄉附近民眾晨起登山、散步健身之去處;廟內有香客大樓可供團體住宿。寺廟前方矗立一尊三十尺高的呂洞賓仙祖像,天清氣爽時站在神像旁眺望四周山景,只見高聳的神像與對面群山相望,氣象萬千。
六、義民廟:
本鄉義民廟乃日治初期,先民艱難闢荊斬棘遷徙於此地後,為求地方安寧,由先民范雲樓等人,前往新竹恭迎義民爺分靈安奉。根據廟方之記載,恭迎分靈安奉後,果然閤境平安、士農工商日進繁榮,隨後義民爺香火暫奉於陳日春家中;直到民國四十三年經鄉紳邱阿重、鄭玉麟、蔡木伙等人發起建廟,才組成籌建委員會,著手覓地、籌款事宜,終於在四十九年二月於現址動土,五十三年九月十六日舉行落成盛典,成為地方上重要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是該廟廟會,有遊街、祭拜活動。

 

資料來源:水里鄉志/水里鄉公所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