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與習俗

在本鄉中盛行的宗教,首推道教最為顯著,其與移民相終始,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含有濃厚的道教色彩;其次為佛教,供奉的佛祖以觀世音菩薩及釋迦牟尼佛居多。另外還有少數天主及基督教堂以及民間的一貫道、天帝教信仰等。
宗教是人類精神的寄託,早期人類對於所處的環境自然變化無法解釋,就一律視為和靈有關,來求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於是就有了各種祭祀行為的產生,而祭祀的對象,最初以自然星象、山川河谷丘陵為主,繼而擴及庶物、祖先雜鬼等,最後始形成宗教信仰。由於人類生命的延續,信仰漸漸社會化,並獲多數人認同接受,將之條理化、組織化。於是寺廟、教堂逐一興建以做為傳教據點。
臺灣地區寺廟之多,主要原因,除了傳統敬天思想之外,還與臺灣近百年來社會及生存環境變遷有關。在明、清時代以前,臺灣還是一未開發之地方,由於地理環境的影響,天然災害頻繁發生,先民求神佑助之心自然產生,所以臺灣的民間信仰,起先是隨閩、粵的移民把家鄉所信奉的神祇,以及信仰的習俗觀念,遷移至臺灣,作為他們求生存、求福祿的精神支柱。
其次,國人在宗教信仰上,仍帶有原始的多神觀念,認為神愈多,力量愈大,而且神皆各有所能,各能排除不同的災難,所以形成了物物皆有靈的觀念,這種觀念再融合佛教、道教中通俗的信念與倫理道德的儒家共識,遂演變成今日寺廟中佛、道不分眾神雜處及一廟多神的特色。
我國古代的傳統宗教主要是泛靈信仰,主要內容是自然崇拜、亡靈崇拜、器物崇拜以及巫術運作。自然崇拜是對自然物或自然現象的信仰。如對天、日月星辰、風雨雷電、時間、空間以及組成自然的要素,乃至於植物、動物等的敬拜。因此,有天公、太陽公,月娘、風神、雷公、大樹公、義犬公等神祈。
亡靈崇拜亦即人鬼崇拜,古人對死者的信仰,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加以崇拜,如三皇、五帝,對自己的祖先加以崇拜,成為祖先崇拜,演變成我國民間信仰最重要的部份;對沒有人奉侍的人鬼即孤魂野鬼,亦加以崇拜,演變成至今成為普渡的祭典。
器物的崇拜指與人們生活相關的器物,相信有神靈依附其上,如門有門神、井有井公、灶有灶君、床有床母等等。
巫術是一種信仰和行為的叢體,是早期人類用來對付環境做可能的控制,俾能達其所企求的目的,古籍中亦有巫術的色彩,如易經中的陰陽和書經中的五行等皆為民間巫現術士作為巫法的經典,現存民間的乩童、法師,皆泛靈信仰階段中的巫師的遺存。

永豐宮廟會慶典恭迎媽祖出巡

 

 本鄉歲時節令與神佛慶典祭祀 

歲時節令或稱歲時節俗,指的是從以前的社會,所留傳下來的一年度「日程表」,包括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劃分為何時工作?何時休閒?何時舉行祭祀或祭典?
一個地方的歲時節俗,反映當地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習慣,代表當地的文化特色與意義,並具有凝聚族群、鄉里或社區(在地)意識的社會功能。
寺廟是地方民眾的生活中心,歲時祭儀又常與宗教信仰結合,每逢神佛聖誕或慶典,民眾與地方寺廟都會舉行祭典或慶典,演戲酬神。因此每年或定期舉辦各種不同的祭祀,常將在地的民眾凝聚一起。(註2)
本鄉的居民來自台灣各地,祖籍主要來自中國福建省及廣東省,在移民的過程中,也將祖籍的歲時節俗,在本鄉深耕,往後又因環境與族群、自然與人為的因素,交互影響,產生了地方特殊性。
本鄉的歲時節俗如下:
正月初一(新年):清早起床,放鞭炮,拜神明,昨夜即在神桌上擺滿了年糕、發粿、長年飯、年柑等,祭拜祖先家神等,每一樣祭品上還插上「春仔花」。
平常人家到寺廟燒香祈福,親友見面互道恭禧,拿紅包討吉利。家家戶戶備有冬瓜、生仁、紅棗、糖果等甜食請客。
新年也有一些忌諱,像忌倒垃圾及洗衣服、忌打小孩、忌打物品(要說碎碎平安),少動刀、剪等凶器,不說不吉利的話。
正月初二:初二開葷,清早祭祖,可以雞鴨魚肉為祭品。也有作生意的人拿牲禮去拜土地公,本鄉境域以正月初二為「頭牙」(為客籍人士習俗,閩籍多以二月初二土地公生為頭牙 ),以前作生意的人做頭牙愈早愈好,初二愈早拜土地公會愈早發,土地公象徵主掌地方經濟的財神爺,也有人家在初一凌晨十二點一過,就趕快地拜土地公。

這一天也是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俗稱「轉外家」,新婚夫婦照例會由娘家兄弟前去迎姊妹回娘家,以前前往迎接的兄弟會帶兩包綠豆餅及兩口檳榔當「等路」(禮物),近年則改用糖果、餅乾、飲料、蛋捲等。女兒回娘家通常都會帶禮物分贈親友,娘家則請客招待女兒、女婿及外孫。娘家也會準備紅包賞給外孫,以前人家以紅線串錢掛於項(脖子)下,稱作「貫頷錢」,現已無此俗。
正月初三:以前的人忌諱在年初一及年初二倒垃圾,農曆春節期間,掃地要由外往內掃,代表「財不外流」,掃地時必須將垃圾掃到牆角。一直等到年初三或年初五,才用壞的掃帚、舊的畚箕,將垃圾裝起來。之後,將垃圾連同掃帚及畚箕,拿到郊外路邊燒毀,有的人還會焚燒一些銀錢,俗稱「送窮鬼」。意謂將垃圾送走,窮去後富則來。
初三還有一個說法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大家必須要早睡晚起,以免打擾老鼠娶親,甚是有意思。也有以為這天是「赤狗日」,大家早睡晚起,讓身心好好休息,排解除夕以來的日夜忙碌。所以有俗諺:「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
正月初四:這天是接神日,因為臘月廿四日是送神日,灶神率眾神回返天上,將人世所發生的事情一一稟報玉皇大帝,在初四這一天,眾神要返回人間,所以家家戶戶要擺香案迎接。民俗的說法是:「送神早,接神遲」,所以接神大都在中午過後舉行。接神日當晚,民眾必須先在家中水缸盛滿水,供諸神的坐騎飲用,還要燈火通明,表示迎接之意。
正月初五:俗話說:「初五隔開」,就是春節要結束啦,這一天各行各業都要恢復正常作息了,公司行號都要開始上班了,這一天又是財神誕辰,所以家家戶戶及各行各業,都會迎財神擺香案祭拜,祈求開張大吉。
正月初九:這天是玉皇大帝聖誕,也是俗稱的「天公生」,祀奉玉皇大帝的民眾於子夜至清晨準備祭品拜天公。
正月十三日:關聖帝君飛昇之日,位於本鄉新興村帝君巷36號的建安堂,奉祀關聖帝君舉行祀典。

廟會花車遊街 
正月十五日:又稱上元節或元宵節,為天官大帝誕辰,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拜祖先吃湯圓,有些人家會在清晨拜天官。有些廟宇會舉辦花燈展覽及猜燈謎活動。本鄉則舉辦有提花燈遊街的活動。
上元節有些人家有拜地基主的習俗,也有小孩要拜床母,讓一家大小生活安穩,小孩不吵不鬧。
二月初一日起至初三日,本鄉濟聖堂為濟公菩薩聖誕舉辦法會。
二月初二為土地公生日,一般本鄉鄉民除了平時初二、十六日拜土地公,二月初二及八月十五日,祭拜土地公儀式特別隆重,一般會請來歌仔戲、布袋戲團來作戲謝神。
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本鄉永豐宮奉祀文昌帝君,大成殿供奉至聖先師、亞聖先師、文昌帝君,廣受讀書學子、文人敬奉,這是水里鄉唯一之「讀書人的守護神」,有很多民眾帶著孩子去祭拜,希望孩子能用功讀書,出人頭地。
二月初八:本鄉城隍廟舉行祭典。
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誕辰,本鄉奉祀觀音的人家及寺院,如開善佛堂、無心山慈雲寺、吉仙宮等舉行祭祀、祭典。
三月初三日:俗稱「三日節」或「三月節」,又稱「古清明」,以前的人於這一天去掃墓,現在則改作清明節才掃墓。
這一天,也是玄天上帝誕辰,本鄉奉祀玄天上帝的寺廟,水里村山頂巷50號的受興宮、上安村安村巷90-2號永天宮、民和村忠信巷56號玉虛宮、玉峰村萬壽巷18號南天宮,都會舉行祀典。

神明生日鄉民舉行遊街或祭典非常熱鬧 

清明節:從冬至起至一0五天或一0六天為清明節,現以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四月五日為清明掃墓日,必須拜祖先。以前客籍人士會在農曆正月十六日至清明節為止,選擇一天陸陸續續前往祖先的墳墓去掛紙、掃墓,閩南人則在三月初三才掃墓,現在則改為清明節掃墓。
掃墓俗稱「培墓」,傳統上不論吉葬或凶葬,前三年必須「培墓」,往後只要「培墓」或「掛紙」都可以,娶新娘或生男丁時,當年需要培一次墓。清明節當天,會看到民眾拿著鋤頭、鐮刀、掃帚、祭品、金紙、黃古仔紙或銀紙,攜家帶小,到墓地去探訪老祖宗,教小孩子認識祖先,然後開始除草、打掃、培土,並於墓碑、左右墓手、左右墓腰、墓中、墓後七處壓黃古仔紙,形成「土字形」,俗稱「七星墜地,子孫出仕」,表示子孫將來可以達官富貴。
然後擺齊香案,祭拜祖先「培墓」,先拜后土,再祭祖先,家長帶領全家拿著香對祖先行禮,表慎宗追遠。
本鄉城中村信奉天上聖母的天聖宮,於每年三月十五日舉行祭典,並於祭典前二日前往雲林縣麥寮拱範宮會親。
三月十六日是慚愧祖師(陰林山祖師)誕辰,本鄉玉峰村雲天宮、民和村鳳良宮奉祀慚愧祖師,當天舉行祭典。
三月廿三日是媽祖誕辰,本鄉永豐宮媽祖廟舉行祭典。永豐宮三月廿十三日媽祖聖誕有舉辦永豐宮獎學金活動,並舉行盛大的慶典。本宮並於媽祖聖誕前,組團前往鹿耳門、北港、鹿港等媽祖廟會親。
昭和十六年左右(1941年),本鄉境域每遇豪雨必定淹水,地方士紳後來擇定翌年戊子年(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十一月廿三日起恭啟三朝法事酬謝天神地祇暨普施十方五音,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期間並發願以每十二年為一期,例行舉辦本鄉建醮慶典,願諸神庇佑,長護本鄉境域鄉民。民國四十八年己亥歲秋,八七水災為害全省,浩劫所到,遍地瘡痍,中南部災情慘重,獨本鄉倖免大難。(註3)
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誕辰「浴佛節」,本鄉境域信奉釋迦牟尼佛的寺院如龍善寺、蓮因寺、慈光禪寺、無心山慈雲寺等,舉行祭典。
四月十四日是孚佑帝君(呂洞賓)誕辰,本鄉憫世寶宮仙公廟,奉祀孚佑帝君舉行祭典。
四月廿六日是神農大帝誕辰,本鄉北埔村信奉神農大帝的聖德宮(五穀宮),舉行祭典,並於祭典前擇日前往台中縣東勢鎮會親割香。這天也是本鄉代天府五府千歲李大王爺聖誕。
四月廿七日本鄉五府千歲范五王爺聖誕祭典日期。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俗稱「五月節」或「五日節」,家家戶戶包肉粽,備牲禮素果祭拜神明及
祖先,本鄉的肉粽作法主要包瘦肉及土豆的鹹肉粽,也有甜粽,家家戶戶還在門旁掛菖蒲、艾草,並洗午時水淨身。
端午節又叫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天中節、詩人節。在台灣一般都稱為『五日節』。端午節這天要祭拜神明祖先及地基主,祭品中粽子是不可少的,有些人家還會準備菜豆、茄子來祭拜,之所以要吃這兩項食品乃是取其『吃豆吃到老老』『吃茄肥到會搖』之意,表示吃了可以長壽健壯。端午節還盛行在門口插菖蒲、艾草及榕樹枝等以驅毒、避邪。街上並可見到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香包。
五月十七日,這天是本鄉三仙姑廟所奉祀的大仙姑誕辰,該廟舉行祭典。
六月十五日一般為迎城隍之祭典,奉祀城隍爺之城隍廟多於這一天舉辦祭典,但本鄉則由五月十三日改為二月初八日舉行祭典。
六月十八日是本鄉代天府五府千歲池二王爺聖誕。
六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誕辰(披剃之日),家中奉祀觀音菩薩者,都需備水果素菜及麵線拜拜,本鄉南光村民族街1巷11號開善佛堂奉祀觀音菩薩。
六月廿四日,這天是關聖帝君誕辰,本鄉建安堂奉祀關聖帝君,以及憫世寶宮、德隆宮於這天舉行祭典,民眾準備三牲素果麵線祭拜,請神明鑑納。
七月初一俗稱是鬼門關開的日子,這就是俗稱的農曆七月鬼月開始了,有些民眾在午時之後,會在門口祭拜好兄弟,即孤魂野鬼。
農曆七月鬼月諸事不宜,一般婚嫁、喬遷等喜事,都避免選在這個月進行。本鄉置放納骨塔或公有靈骨塔,於清早即打開大門,直到月底才關閉,並舉行祭典。一些大眾爺廟、有應公廟,如位於中山路旁的萬善堂百姓廟,舉行祭典。
七月七日是七夕,又稱「七巧節」,或「七娘媽生」,水里鄉民眾會到廟裡拜註生娘娘,趕快生小孩,讓孩子「好么飼」,或黃昏時準備麻油雞酒、油飯、鮮花、胭脂粉、六碗菜、四方金、壽金、婆姐衣等,拜七娘媽,有的人到廟裡拜,有的人在自己家裡房間拜床母(又稱婆姐),備油飯及菜各一碗祭拜,拜完後焚燒婆姐衣、四方金,保佑孩子快快長大。
民間傳統以七娘媽為兒童守護神,以前人家在家中幼兒滿週歲前後,向七娘媽祈願,滿十六歲的子女,在七夕的時候,以粽子、麵線七娘媽亭(以五色紙糊成,高二尺餘)祭拜七娘媽,並焚七娘媽亭,將脖子上的神符或銅板脫去,代表成人的意思。
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或中元節,在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要擺出祭品牲禮祭祀孤魂野鬼,因此白天各家都忙著準備豐盛的祭品,這就是俗稱的「普渡」。另外,這一天也要拜祖先和地基主,所以這天可說是年中最熱鬧的日子。
中元節傳說中地官大帝,職掌地獄界中所有的鬼魂,從七月初一起給予鬼魂們一個月的假期在陽間活動,到月底期滿再回地獄報到。普渡法會於佛教上則為『盂蘭盆法會』,而道教徒則於中元舉辦普渡法會。本鄉的民眾在這一天下午忙著到廟裡去拜拜,或者在各自家裡拜祖先及地基主,市場也會舉辦普渡。
七月十七日是本鄉三仙姑廟的三仙姑誕辰,舉行祭典。
七月二十日,本鄉義民爺廟舉行盛大普渡祭典。往昔有大豬公比賽,曾經於民國七十七年適逢義民廟分靈六十年及重建三十週年紀念,由民眾吳景二提供重達一千二百餘台斤的「神豬」創記錄。本鄉每戶養豬人家都會以豬隻牲禮至義民廟普渡祭拜。這些豬隻牲禮排列在義民廟附近道路旁,口中叼著橘子、紅龜粿或鳳梨,表示吉利之意。 
七月廿九或三十日,這一天是鬼門關關閉之日,民俗的說法是到人間遊玩的鬼魂,在這一天要返回陰間,部份人家下午會在家門口備牲禮四果、餅乾等多樣祭品祭拜送之,但儀式較簡略,本鄉的靈骨塔也會將納骨處的大門在這一天關閉,以及祭拜孤魂野鬼的本鄉各村萬善堂同時舉行祭典。
大約從民國四十年開始,至民國五十二年左右,每遇四月至九月颱風豪雨季節,濁水溪氾濫成災,又常改道,當時尚未興建隄防,致附近良田被淹没受損。此時,有許多漂流木從深山裡隨洪水流下來,許多各地來本鄉作木材生意、務農種香蕉的移民,常會於雨季去撿拾漂流木,如檜木之類,因而不慎被流水沖走。加上日治時代,車埕一帶、水里溪流附近因洪水、興建電廠或遇盜匪、戰爭轟炸,也死了不少人,致使當地孤魂野鬼甚多。
每年義民廟及永豐宮委員會,於農曆選定一日,舉行祭典拜河神,地點擇於濁水溪畔較寬大平坦的地方。請法師作法,以意念請河神照河道走,不亂竄影響危害人民安居樂業。祭典從下午三、四點舉行至晚上六、七點,此時家家戶戶也會擔牲禮過來祭拜。

義民廟普渡豬公牲禮 
因本鄉鄉民有八、九成民眾信仰道教,認為天災地變多與鬼神有關,故相當重視普渡祭拜。
另外從民國五十七年起,每一年農曆七月,本鄉境域也會選一天作為「香蕉豐年祭」慶典,慶祝香蕉豐收,大約舉辦了十一、十二年,後來因為香蕉得病害,產量及外銷驟減,經濟衰退才停辦。「香蕉豐年祭」舉辦原住民、地方民眾歌唱比賽,以及邀請歌舞戲表演,如舞蹈、山地舞、特技魔術..等,屬於現代綜藝節目之型態。其熱鬧之情形,可與七月二十日舉辦之義民廟祭典比美。(註4)
民國五十二年之後興建隄防,七月普渡改於萬善堂百姓公廟。另外車埕、新興村一帶因戰亂或土匪喪生的孤魂野鬼,於德隆宮萬善堂亦有普渡祭拜。
八月初三是灶神的生日,以前的人家都會準備祭品在廚房祭拜,後來因為使用瓦斯爐,祭拜的人漸少,這一天本鄉開善佛堂會舉行祭典。
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又稱「八月半」,白天要拜土地公,本鄉民眾從一早天剛亮就有人去拜土地公,一直到傍晚或晚上,甚至隔天,都有人祭拜。各土地公廟會有布袋戲或電影演出酬神戲,或有「吃土地公福」的活動舉辦。
中秋節也正是土地公生,各地土地公廟如永南宮即會有演戲酬神,當日也需拜祖先。而拜土地公、祖先的供品除了月餅、牲醴外還有米粉芋,即所謂『食米粉芋,有好頭路』之意。本鄉鄉民於此日多會準備肉餅,到田頭田尾祭拜土地公,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中秋節也有人家以清茶及月餅拜月亮,家家戶戶及青年男女也愈盛行結伴於家裡門前烤肉,或到風景區烤肉賞月。
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有一些家庭會準備牲禮祭拜祖先,鄉公所則舉辦敬老活動,以前讀書人家有在重陽節飲酒登高並放風箏之俗,現已無飲酒登高吟詩酒會,兒童放風箏也不限於重陽節。這天是中壇元帥(太子爺)誕辰,鄉內廟宇有祀中壇元師者如受鎮宮舉行祭典。
九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正位之日,本鄉境域開善佛堂、吉仙宮舉行誦經儀式祭典。
十月十五日下元節,俗稱「十月半」,這天是水官大帝誕辰,又稱三界公生,本鄉有拜三界公者,如車埕村的三元宮,主祀三官大帝,即「天官」堯帝、「地官」舜帝、「水官」大禹,並祀王母娘娘及天上聖母。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這三日,為該村祀拜最為盛大熱鬧的時候。

民俗活動放天燈祈福 
由於此時農作物大致秋收完成,各地為慶豐收叩謝神恩,大約於下元節前後,有些村落會舉辦酬神「平安戲」,並有吃流水席之風。
十月十五日永興村大樟樹土地公即舉行慶典,作年尾戲,慶祀豐收、平安,這一天中午以後,在外遊學或工作的人,都會回來,當地村民也會宴請友人來吃流水席。
冬至:這是廿四節氣之一,大約於國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與清明節同屬不固定日期的節日,稱「活節」。這一天家家戶戶搓湯圓、煮湯圓,以湯圓和牲禮祭祖,然後全家人一起吃湯圓,俗諺:「冬至吃湯圓加一歲」,不過現在的人家大多買現成的湯圓回來煮,少了搓湯圓的趣味。有些人家會在門庭及器物上,各黏一粒湯圓,稱作「餉耗」。吃湯圓也意謂著「團圓」之意。
十二月十六日:尾牙,工商界於農曆每月之初二及十六需拜土地公稱為「牙祭」,十二月十六日這一天是一年中最後一次拜土地公,故稱作「尾牙」。通常十二月十二日之後,老闆就開始請員工吃尾牙,犒常一年來的辛勞,以及約定明年是否繼續聘用。
十二月廿四日:「送神」,這天是灶神率諸神昇天,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一年功過善惡的日子,傳說為了甜眾神的嘴,有的人家會準備甜湯、糖、水果來祭拜。送神多在清晨舉行,以便神明在玉帝前佔個好位置。近來因為家家戶戶用瓦斯爐烹煮,家中未設灶神香位,故送灶之俗已漸消逝。送神之後,家裡即可開始大掃除。
送神後表示年節已近了,這時家家戶戶要開始忙著辦年貨做粿,街頭商店開始賣春聯,近年來水里鄉藝文推展協會也常舉辦寫春聯送春聯活動,由國際級書法大師劉培相等人為大家現場揮毫,過年的氣氛愈來愈濃厚。
十二月廿九日需拜天公,今天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二九暝」家家戶戶要吃團圓飯,這是除夕夜,通常是農曆廿九日或三十日。白天需拜祖先及地基主,備妥各種應景的粿,像發粿、甜粿、菜頭粿等。
除夕夜吃的團圓飯一定要有應景的菜餚,像吃魚代表「年年有餘」及吃「長年菜」象徵長壽。這天晚上不可太早睡,叫「守歲」,凌晨以後拜神明及祖先,拜天公通常在戶外進行,夜間爆竹聲此起彼落,稱「辭年」,各處充滿著濃郁的過年氣氛。

資料來源:水里鄉志/水里鄉公所出版

整理撰稿/ 蔡雅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i5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